[摘要] 在享受发展红利的同时,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基层乡镇政府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与挑战。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农村乡镇作为这一变革的前沿阵地,其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文化观念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享受发展红利的同时,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基层乡镇政府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与挑战。必须深入剖析当前社会转型中的挑战,积极探索法治化社会治理的新路径,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必要性
(一)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
法治化社会治理通过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矛盾纠纷,为农村乡镇社会稳定和谐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在法治框架下,各利益主体能够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减少因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动荡。
(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动力
法治化社会治理为农村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制度保障。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司法力度、提升法律服务水平等措施,可以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保障民生福祉,推动农村乡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关键
法治化社会治理强调依法治理、科学治理、民主治理相结合,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通过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等措施,可以实现社会治理的精准化、智能化和高效化,提高社会治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当前社会转型中农村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
(一)经济结构与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乡镇的经济结构逐渐由单一的传统农业向多元化发展转变。现代农业、农村工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这一过程中也伴随着土地流转、集体资产处置、农民就业转型等复杂问题,导致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部分村民因资源分配不均、利益受损而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给社会稳定带来挑战。
(二)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与协同治理的困境
随着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村民等多元主体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由于各主体之间的权责边界不清、沟通机制不畅,导致协同治理效果不佳。特别是在面对突发事件和复杂矛盾时,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影响了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法治意识淡薄与法治环境建设的滞后
尽管近年来农村地区的法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上仍存在法治意识淡薄、法治环境建设滞后的问题。部分村民对法律缺乏敬畏之心,遇到问题习惯于通过非正规途径解决;同时,农村地区的法律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法律援助和普法教育普及率不高,导致法治氛围不浓,法治权威不足。
(四)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治理能力的短板
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但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建设不力、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党组织覆盖不全、党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党组织领导力弱化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发挥,影响了社会治理的成效。
三、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探索
(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全民法治素养
深化普法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培养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同时,针对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如法治讲座、法治文艺演出、法治宣传栏等,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强化法治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农村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结合现代法治理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通过举办法治文化节、法治书画展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推动法治实践,鼓励和支持村民参与法治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法律咨询服务等,让村民在实践中感受法治的力量和魅力,增强对法治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执法司法力度
加强立法工作,针对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立法调研和论证工作,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重点加强土地流转、集体资产处置、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立法工作,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
加大执法司法力度,严厉打击农村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执法司法监督机制,确保执法司法公正公平。加强执法司法队伍建设和管理,提高执法司法水平和公信力。同时,注重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执法司法效率和质量。
优化法律服务,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和数据共享机制;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加强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工作,确保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同时鼓励和支持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法律服务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提供远程法律服务,为村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治理能力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各级组织架构强化政治引领功能和服务群众职责;注重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和妇女干部进入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为基层治理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同时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和能力水平。
加强基层党组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和服务群众机制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文化繁荣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农村乡镇全面发展。
推动“四治融合”,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有机融合,形成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鼓励村民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村民依法办事;注重以德化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智慧乡村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提升治理效能
创新治理方式,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治理方式和方法。如推广“网格化管理+社区警务”模式建立“一村(格)一警”制度;推行“互联网+社会治理”等创新举措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同时注重运用科技手段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和数据共享机制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加强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工作确保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同时注重培养信息化人才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水平。
推动志愿服务发展,鼓励和支持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工作。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和管理;引导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围绕农村社会治理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农村社会治理贡献力量。
当前河南农村乡镇社会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开展法治化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治理新路径;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治理能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提升治理效能;为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展望未来,随着法治化社会治理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基层农村乡镇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作者:崔海燕,河南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