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国家全面推进全民阅读与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作为“小而美”的文化惠民载体,已成为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抓手。
在国家全面推进全民阅读与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作为“小而美”的文化惠民载体,已成为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抓手。然而,当前多地实践表明,其运营中普遍存在服务效能不足、资源损耗严重、可持续性薄弱等问题。以河南省新乡市114个“馨香书坊”为观察研究样本,可清晰透视此类阅读空间的普遍性运营困境与可持续发展创新路径。
关键词: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服务效能;三方协同
在国家全面推进全民阅读与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创新载体,已成为推动城乡文化普惠、提升公民文化获得感的关键举措。自2014年全民阅读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政策相继出台,明确提出“创新打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空间”,鼓励以“图书馆+”模式拓展服务网络,构建覆盖城乡的“15分钟阅读圈”。新乡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馨香书坊”等项目探索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旨在弥补传统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有限、设施利用率不足等问题,但其服务效能与用户需求满足度仍需系统评估。
一、当前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运营面临的主要矛盾与挑战
(一)活动供给与用户需求脱节,长期文化浸润效果不佳
书坊虽通过教育讲座、亲子活动等短期活动提升人气(如绘画比赛吸引260名儿童),但书籍更新严重滞后、数字服务缺失——无在线资源、网络信号差,难以满足青少年深度阅读及数字阅读需求,亦有家长反馈“对养成长期阅读习惯作用有限”。部分增值服务(如:咖啡吧年收入仅1300元)脱离市民消费习惯,存在定位偏差。
(二)空间布局与资源管理矛盾凸显,公共资产损耗严重
政府主导的“网格化覆盖”扩大了服务半径,但开放式设计导致功能冲突,如:自习区与儿童区相邻引发噪声干扰,亲子活动室挤占阅读空间。更重要的是,维护经费不足,部分场馆因拖欠电费导致停业,造成资源浪费;安保系统缺位,人防、技防不足,管理人员常常依赖低薪退休职工(月薪2500元)和临时志愿者,专业性匮乏,导致书籍流失严重,如:某书坊价值960元的画册因借阅人信息不实造成图书流失,职业偷书者“装包带走”等现象时有发生,运营人无奈地表示“你尽管偷我只管买”。
(三)社会协同机制不畅,“政府热、社会冷”现象突出
企业捐赠多依赖负责人个人资源,或短期冠名,缺乏制度化激励。社区参与性不强,导致嵌入居民区的场馆利用率低下。“认领制”探索中,捐书质量参差、专业志愿者短缺等问题制约发展实效,难以形成可持续共建生态。
综上所述,当前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在运营实践中面临的核心困境,反映了单靠政府主导或市场自发难以破解的系统性挑战,其根源在于多元主体间有效互动、责任共担与价值共创机制的缺失。要突破这一困局,激活公共阅读空间的持续活力与内生动力,关键在于构建一个政府精准引导、社会力量深度融入、市民积极参与的协同治理新生态。唯有如此,方能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提质增效。
二、构建“三方协同”生态提升服务效能的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案例研究的深度性要求与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特征,采取深度访谈法与线上文本分析相结合的多维度数据采集方法。深度访谈法通过质性研究揭示主体认知与实践逻辑;线上文本分析则依托数字足迹分析客观运营实效,形成“主观经验—客观数据”的三角互证研究范式。
这种主客观交融的研究视角,精准锚定了政府、运营主体(企业/社会组织)与市民在协同链条中的关键堵点与潜在动能,为构建“政府统筹—企业认领—市民参与”的针对性机制提供了坚实依据。
(一)政府统筹:强化顶层设计与基础保障
政府需立足公共阅读空间可持续发展目标,系统性破解当前“重硬件轻软件、重覆盖轻效能”的结构性矛盾。在空间规划层面,应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动态调优机制,针对“网格化覆盖”导致的资源闲置问题,推行“三阶评估模型”,即联合社区与规划部门开展选址预评估,以人口密度、交通可达性、服务半径为核心指标科学布点;依托借阅数据与人流热力图实施运营中监测,对连续半年日均流量低于10人的低效场馆启动功能转型或撤并程序;将用户满意度、书籍流通率等纳入效能评价体系,挂钩后续资源分配,避免财政投入浪费。
在资源保障层面,须构建分级分类的精准供给制度,着力破解年均图书更新率低的困境。建立“基础保障+专项补充”双轨机制,刚性规定不同类别场馆的年度购书经费最低标准,重点保障经典著作、地方文献、适老化大字本及儿童绘本等核心需求;设立特色主题馆建设基金,支持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如:牧野公园馆卫河文献专区),同步探索“图书漂流枢纽站”模式,推动市县图书馆冗余资源向基层流通。
在运营规范层面,通过制度设计化解空间功能冲突与资产损耗顽疾。制定《公共阅读空间分区使用导则》,强制推行“动静分区”管理;建立资产防盗追踪体系,对单价超过200元的书籍粘贴二维码标签接入全市管理系统,将恶意损毁盗取行为纳入“失信读者名单”实施信用惩戒;由市级财政设立非营利性运维专项资金池,覆盖水电、基础维修等刚性成本,杜绝因欠费停业等失管现象。
在人才支撑层面,应扭转依赖低薪退休人员的粗放模式。设立基层管理员公益性岗位(每馆1人),参照社区工作者标准保障薪资待遇(约3500元/月),定期开展专业培训;联合文明办实施“书香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对年度服务满100小时者授予市级认证并优先推荐参评道德模范,通过荣誉激励,筑牢长效服务的人力根基。
(二)企业认领:创新市场化参与机制
破解当前企业参与“依赖负责人热情、停留于冠名捐赠”的浅层化困局,构建权责明晰、激励充分、专业适配的市场化认领体系。在制度设计层面,应深化“主题认领制”改革,出台《企业社会认领实施细则》,明确赋予认领企业冠名权、活动合作优先权等权益,同步设定年度最低资源投入标准,通过契约化约束避免“只挂牌不投入”的形式化倾向。
在政策激励维度,构建“经济补偿+社会声誉”双轮驱动机制。对履行认领义务的企业,给予文化捐赠额所得税抵扣优惠,并将其投入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评级核心指标,与政府项目招投标挂钩;试点“文化—消费”反哺模式,如认领咖啡书吧的企业可联合发放“书香消费券”,市民凭书坊借阅记录兑换企业优惠,形成“公益引流—商业反哺”闭环。
在专业赋能方向,引导企业基于自身优势开展精准认领,避免资源错配。鼓励科技企业建设数字阅读主题馆,提供电子资源、网络优化及智能管理服务;引导文旅企业结合地域文化开发特色空间(如平原博物院分馆“牧野之战”数字展)等,将书坊升级为“文化IP体验节点”。通过分类引导,使企业从“被动捐赠者”转型为“专业共建者”,最大化释放市场主体的创新效能。
(三)市民参与:培育内生动力与文化认同
扭转市民对公共阅读空间“知晓率低、参与度弱、归属感缺失”的现状,构建从需求响应到价值共创的参与生态。在精准服务供给层面,应建立分层化需求响应体系,针对老年群体数字鸿沟及青年读者深度阅读需求,开通线上征集平台,按年龄、兴趣标签定制“银龄数字素养培训”“青年思想者读书会”等活动;同步建立需求与服务匹配分析机制,对居民集中反映的“经典著作缺位”问题定向采购《平凡的世界》等书目,杜绝“活动空转”现象。
在志愿服务网络建设层面,改变当前志愿者“临时招募、专业不足、激励缺失”的粗放模式。联合高校、社区设立“阅读推广人”“空间协管员”等常态化岗位,开发标准化培训课程(如图书分类、活动策划、数字设备操作);实施“志愿服务积分银行”制度,将服务时长兑换为购书折扣、优先参与高端文化活动等权益,年度累计满100小时者授予“星级文化使者”称号并推荐参评市级荣誉,以此激活高校学生群体参与热情。
在社区文化共同体培育层面,推动书坊从“借阅场所”升级为“文化黏合节点”。强化资源集约利用,推动中小学图书馆与社区书坊分时段共享场地与书籍,解决青少年读物采购经费分散难题;植入本地文化基因,定期举办非遗传承人驻场活动,比如牧野剪纸、卫河号子展演及“家乡记忆”读书沙龙,邀请市民捐赠地方文献与闲置优质图书,形成“需求表达—资源投入—效能反馈”的完整闭环,筑牢“人人皆是主人翁”的社区文化治理根基。
结语
构建“政府统筹—企业认领—市民参与”的三方协同生态,是破解公共阅读空间“供给—损耗”恶性循环的关键路径。通过明确权责、创新机制、激活参与,推动其从孤立的文化设施升级为辐射社区的文化生态节点,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高效能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深化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河南”注入持久动能。(作者:孙桂杰,新乡学院,博士,副教授)
基金项目:2024年第二批河南省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传播研究方法》(教办高〔2024〕144号);新乡学院2024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4JGLX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