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数据,截止2024年12月,全国城镇16-24岁(不包含在校生)的失业率为18.8%,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披露,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企业对人才要求提高和毕业生人数增加,加重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数据,截止2024年12月,全国城镇16-24岁(不包含在校生)的失业率为18.8%,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披露,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企业对人才要求提高和毕业生人数增加,加重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为解决该问题,党中央将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作为当前就业工作的重要目标。2024年09月29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实现劳动者工作稳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职业安全等,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一)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呼唤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质生产力的兴起正在重塑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模式。生产力的变革不仅引起技术突破,更深刻影响着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在适应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稀缺的当下,它不仅是响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关键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大量人才整合创新资源,引领新兴产业的稳健发展。而传统的创新创业课程正逐步与“数智化”时代脱轨,不利于新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就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本身而言,课程形式虽逐渐多样,但课程深度有待考察。第一,缺乏系统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更多切实可行具有趣味性的试验环境,使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第二,对于创新创业课程产生的项目来说,虽能做到与外部公司结合,但其落地的最终效果仍待进一步激发。第三,部分学生在接受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仍保持着“唯结果论”的想法,难以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观念,无法真正理解新时代创业精神。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教学全流程的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特有的技术优势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创业教育个性化、在线化、互动化和实践化。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等数字媒介实时匹配市场供需,塑造全民参与的数字化社交互动场所。数字技术也为创业准备阶段提供了机会识别机制,降低信息收集成本与试错成本,有利于引导创立师生共创规划机制创业,进行双方实时创业进度成果分享,增强互动交流与指导。
(二)实践创业创新,制定“四实”四维教学目标
在知识维度上,培养学生掌握数字技术时代创业所涉及的前沿知识与实务流程,认识数字创新和创新创业活动的特殊性,辩证地认识和分析创新创业环境,把握创新创业机会,掌握数字技能。在能力维度上,采用“点拨——应用——实战——创新”的课堂模式,解析创新创业成功案例与经验,培养学生处理创业实务的能力,使其具备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新模式创业的基本条件。在素养维度上,安排班级活动与组内创业资源整合,引导学生发现创业过程中常遇到的基本问题并尝试解决,逐步形成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的创业素养。在价值维度上,高校在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也应有全程育人意识,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观念,学习新时代创业精神,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家国情怀,做温良进取的创业者。
(三)构建SEDIW教学模式,创造“创新+”大课堂体系
在创新创业教学设计构建“自学探究→精讲留白→展示讨论→模拟创业→升华撰写”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由学生在给定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创新创业项目,自主完成对项目风险的解读和分析;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时讲解课程重点与共性问题;继而“点出”创业的基本理论和实务知识,把剩余课堂时间交由学生团队完成开发和创业设计的任务,鼓励有能力者自主研发小程序及app;由学生团队讲解并由教师引导分析,同时聘请相关领域专家与企业家参与课程交流并点评,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和理解;教师针对学生“模拟创业”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跟踪辅导,强化实践实习实训;最后则需要同学们针对团队项目实施情况,在教师和企业专家辅助下撰写创业策划书。经过该体系培养,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强化实践实习实训,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积极运用数字媒介,重视创业能力培养
一方面,要采纳与时俱进的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素养。搭建创业交流和合作的网络交流空间,让学生可以与国内外的创业者、专家、导师、投资人等进行在线互动和沟通,获取最新的创业信息和资源,寻找合作伙伴和机会。另一方面,引入丰富的课堂活动与模拟比赛以及实训实践经历,包括掌握创业团办与创业融资的基本方法,熟悉创新创业管理的开办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等。持续推进专业设置及课程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阶段动态化创新的进一步深化,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变革。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数实融合、专创融合的课程建设改革,将通过重点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与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郭震,李龙飞,张秀娟,2024年度联合攻关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财经类地方高校推进高质量就业的重难点问题与对策研究(PX-36251382)结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