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

2025-07-24 09:13:19 来源:映象网

[摘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马克思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马克思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延伸,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致力于从理论维度擘画新时代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更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为我们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遵循,我们要不折不扣在实践中贯彻落实。

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方略。新时代文化建设是一项“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工作,关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环节,坚持党的领导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实践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确保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权,其核心任务就是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在理论研究层面,要扎实对马克思主义以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在价值取向层面,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释放其对时代新人的锻造价值和引领作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舆论引导层面,要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持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

建设文化强国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使命内含着民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愿景和向往,新的文化使命是对新时代文化建设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的高度凝练,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文化繁荣兴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继续推动文化繁荣”既表达了对当前历史文化资源传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以及文化人才培养等既有工作的认可,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蕴含着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视,强调调动人民群众力量、发挥互联网变量作用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传播力、中国话语影响力的紧迫性,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此带动多领域、多层面文化繁荣。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文化强国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建设方向看,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文化强国建设进一步细化为社会文明程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三方面的发展。从建设主体看,政府、社会、个人和市场是我国强国建设中的主要力量,四方主体的协同互动形成了自信自强的能动姿态。

高扬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原则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扬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作用价值更为基本、深沉和持久,反映了民族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主流的价值追求。新时代文化建设要坚持巩固文化主体性,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坚定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而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徒,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护者和践行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以及国家经济实力的跃升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底气的主要依据。新时代文化建设应秉持开放包容的原则,主动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展示文化全球化的特质,推动各类多元文化相互尊重、开展交流对话。通过消除文化间的巟阂,将民族特性与全球性有机结合,实现文化建设的全面提升。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工作面临着诸多文化力量的交融与碰撞,包括本土与外来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主流与多元文化、精英与大众文化。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精神,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引领,持中守正、博采众长,坚守中华文化的核心立场,以推动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稳步前行。

把握“两个结合”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时创造性地提出“两个结合”的伟大论断,党的二十大又将“两个结合”进一步提升至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科学方法论的理论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我们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以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引,“第一个结合”侧重于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与路径,“第二个结合”则是以“第一个结合”为前提,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两个结合”既延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纵深,筑牢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道路根基,又拓展了新时代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空间,提升了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和主动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线索。“两个结合”论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文明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既扩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创新空间,也牢固了中华优秀传统的主体地位,其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也是“两个结合”在新时代的具体文化形态呈现。“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党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发展道路,更揭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作者:郭静,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24BKS049)阶段性成果。)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