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近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在调研科技创新工作时强调,下非常之功,用恒久之力,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单纯的产品竞争、技术竞争已逐渐演变为区域创新链及创新生态的整体竞争。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近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在调研科技创新工作时强调,下非常之功,用恒久之力,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单纯的产品竞争、技术竞争已逐渐演变为区域创新链及创新生态的整体竞争。国内外创新高地发展规律表明,其形成不是一个或几个孤立的个体或单元,而是一个集“多元、共生、协同、包容、进化、开放”于一体的“雨林型”生态系统。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地区,我省加快国家创新高地建设,必须遵循创新发展规律,依据产业园区或平台,推动创新要素和资源在一定区域内高密度集聚,形成“雨林型”创新生态系统。
聚集“种子”
构建各类企业协同发展的多元创新主体
依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开科创走廊、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等载体,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计划,大力集聚和培育高成长性“种子”企业群落。一是打造创新型龙头企业“树干”。龙头企业是创新发展的基石。围绕我省高端装备、新材料、汽车等优势产业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等具有一定优势的新兴产业,支持龙头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打造一批国际知名、拥有原创性核心技术龙头企业,形成若干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地标企业。二是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丛林”。中小企业是保持促进创新链动态平衡的关键。国际经验表明,一个“雨林型”创新生态系统一直保持着80%左右的中小企业。围绕龙头企业所在行业,选择一批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型、市场竞争优势突出的优质中小企业,列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库或“瞪羚”企业目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帮助其快速成长为科技公司。三是培育创新型初创型企业“苗木”。依托中原科技城、双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载体,采取“天使投资”“创新创业大赛”“办公场所补贴”“宽容失败”等政策组合拳,为创新幼苗企业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共生发展
形成科技紧密融合产业的协同创新集聚区
共生是创新生态系统存在的根基和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主体、提升创新浓度、促进知识与价值流动的关键,加快创新平台在一定空间的高度集聚。一是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发挥我省现代农业、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优势,以超常规举措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在我省落地。支持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尽快在生物育种、高端装备、大数据等领域形成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促进就地产业化。二是发挥“双一流”大学引领作用。支持郑大、河大等高校做大做强大学科技园,沿“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孵化链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推动创新主体之间深度合作,进一步打通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到市场应用的创新链条,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切实让大学的创新资源“活起来”“动起来”。三是积极引入新型研发机构。主动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全国创新领先区域,重点围绕芯片制造、北斗应用、生物医药、传感器、生物育种等新兴产业领域,积极引进一批大院大所和一流大学,采用多元投入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在河南设立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四是形成融合交流型创新社区。在高校、创新园区等周边地区,集中布局多元化大学群落、有机组合研发大厦、开放式社交场所、一站式服务平台等设施,建设集工作、学习、生活、休闲于一体的创新社区,破解创新“孤岛”效应,促进知识跨界交流,促进技术创新的产生。
激发活力
引进培育掌握先进科技的创新型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推进创新归根到底要靠人才。社会知识分散在每个人身上,只有发挥每一个个体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经济才会有活力。一是打造一流人才政策体系。当前人才争夺已经从过去的“拼待遇”转向了“拼生态”,吸引人才需要同时打造“微环境”与“大环境”。进一步完善我省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目录,鼓励各地采取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引进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一方面让人才“留得住”,解决好其居住出行和随迁家属医疗、就业、入学等问题;另一方面注重“用得好”,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落实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改革举措,为人才创造成长空间,打造全国人才生态最优省份。支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航空港综合试验区、中原科技城等建设“人才特区”,形成一批“人才梦之队”。二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形成良好创新生态的灵魂。激励各类创新型企业、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不断涌现更加多元的新型创业者、改变世界的创业者以及连续创业者,培育一批有抱负、有情怀、敢打拼的企业家人才队伍,为我省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动能。三是形成包容、自由、开放的创新文化。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性,是促进创新产生的“土壤”,也是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重要环境。支持创新平台、创新社区与大学、科研院所之间形成“人才—科技成果—财富”的良性循环产出机制,建立友善交互、契约信用、开放包容的社会关系,让创业者敢于打破坛坛罐罐,通过创新颠覆现有体系,抢占行业发展先机,赢得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促进成长
增强科技金融多元供给的全过程支持体系
成长是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健康活力的源泉,主要表现为创新型企业新兴成员的增加和产业的更新迭代。一是打造全过程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好“天使基金”、创新创业基金的作用,根据科技型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通过“创、投、贷、融”等手段,推出科技信用贷、科技创业贷、助保贷、科技担保贷等多种科技金融产品,针对科技型企业“初创—成长—壮大”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提供精准靶向金融扶持。依托自创区、高新区、产业集聚区等载体平台,通过增加厂房、楼宇面积、先租后买、明股实债等金融支持,减轻新创产业和入园企业的资金压力。二是推动新兴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育种、生物医药、氢能等领域,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解决一批“卡脖子”的基础产品和基础技术,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三是促进创新型企业新产品更新与迭代。紧抓数字经济大发展机遇,大力推广“研究院+孵化器+产业园区+产业基金”模式,引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与制造业企业,协同建立互联网创新基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包、众创等新产品开发,促进龙头企业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迭代升级。
涵养沃土
完善开放包容适宜创新的制度环境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地区创新生态的决定性因素,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系统的内部生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营商环境。一是更好地发挥政府服务作用。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仅仅有优良的“种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阳光雨露和精心呵护,政府要做到“不越位”“不缺位”,当好企业服务的“店小二”,在创新型企业或人才入驻、办证、审批、验收、贷款、技术转化、成果收益、信用激励等方面,提供“一站式”精准高效服务,营造更加适宜的“气候”,集聚更多更优的“种子”,让创新的激情竞相迸发。二是优化创新政策和容错机制。完善税收、后补贴、奖励、采购等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可操作、能落地,使创新主体与风险投资相互依存、相互激励、协同共生。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利益障碍,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构建具有“良性循环、自我造血”功能的制度体系。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优先权”竞争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保障创新收益公正分配的内在要求。针对我省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短板”,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加强执法和信用联合惩戒,依法保护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合法权益,把知识产权保护网织好织牢。
(作者高亚宾系河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