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智理河南 > 正文

有序分类开发保护传统村落

2021-04-23 10:11:22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摘要] 截至目前,全国五批次共计6819个村落入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而河南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五批次共计入选20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是河南农耕文明的精华和重要遗产。

截至目前,全国五批次共计6819个村落入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而河南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五批次共计入选20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是河南农耕文明的精华和重要遗产。它们的入选,印证了河南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史,其中多个传统村落保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高水准、重量级历史遗迹,传统村落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空间资源,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20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纵向三大集聚区,即豫北太行集聚区、豫中嵩山集聚区和豫南大别山集聚区;三个区域分别在河南的最北、居中和最南,地域差异明显;河南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村落的形态与空间中却保留了丰富的历史原真信息和地域信息,有些传统村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些承载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例如“固若金汤”来源地就是方城县金汤寨村、“雁足留书”的典故发生地卢氏县留书村。针对传统村落的具体特征,我们提出以下保护策略及建议:

  一、基于类型和地域特性进行有序分类开发。这是河南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豫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大都分布在大别山深处等现代交通条件极不便利的地区,有的甚至位于山顶,并且呈现大面积荒废的趋势,但风景优美秀丽,红色资源丰富;豫西的窑洞传统村落也面临类似境况,豫中离中心城市较近,有地理优势、但破坏严重,豫北地区善于利用石材建造房屋,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石头建筑群。传统村落建筑整体布局多是因山就势,层次错落,完美结合所处自然环境,处处彰显着非凡的劳动智慧。河南的传统村落地域特征明显,侧重点各不相同,还有的传统村落物质遗产衰落但非物质遗产灿烂,例如,温县的太极陈家沟,因此对传统村落的旅游需要进行深入特色分析,但并不是所有传统村落都适合搞乡村旅游等活化活动。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制定不同的保护策略与措施,尽量做到因地制宜。

  二、培育典型样板发挥引导示范效应。从传统村落中遴选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的村落,倾力打造高质量的乡村旅游示范基地,针对不同地域特色,注重文化内涵,形成和扩大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品牌的带动辐射效能。乡村旅游是传统村落“活化”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对乡村商业活动、民居修复、乡愁文化传承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国家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大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成为传统村落延续生命活力的良好助推剂。但在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活动中,应控制好“度”,防止古民居、庙、塔、寺、观等历史文化元素遭到破坏,量力而行,慎重而为。

  三、以模式化确保开发与振兴取得实效。相较于精品传统村落的大规模开发乡村旅游,更多不具备乡村旅游开发条件或不宜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的传统村落,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针对河南传统村落具体实际,我们提出三类主要保护模式:社区营建式,抢救性修复与文博遗址展示式,复合式。第一,社区营建式。主要是指恢复传统村落的历史记忆,唤起村民的主动保护意识并愿意留下来继续居住,可采取旧村更新或保留旧村、新建新社区的方法,最终目的是使社区活化,从而起到综合保护的效应。第二,抢救性修复与文博遗址展示式。对保留有典型传统民居或有一定规模文化遗址的传统村落,可采取此类模式,进行抢救性修复与文博展示,主要目的在于文化宣传、文博教育与科普、科学研究等,而非盈利性的乡村旅游。第三,复合式。对基础较好的传统村落,可以采取复合式的保护模式,将乡村旅游、社区营建、文博展示结合起来。

  四、以底线思维和可持续思维延续文化命脉。在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活动中,建议坚持两点,一是底线思维。应防止“拆真文化、建假文化”现象出现,也就是坚持物质遗产的原真性。防止古民居、庙、塔、寺、观等历史文化元素遭到破坏,尽力做到科学合理规划和慎重而为。二是可持续思维。传统村落最大的价值,就是其承载的地域文化内涵。无论何种保护模式,脱离掉文化,都很难实现可持续的保护与发展。对传统村落所承载的地域文化进行合理的挖掘与修复,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根本和命脉。而古民居等物质要素仅仅是地域文化空间的载体,应合理看待。不等于有了古民居,传统村落就能够得到妥善保护与利用。

  (作者李广锋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