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河南在两大国际合作框架下的参与成效、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揭示了河南作为内陆开放高地,如何依托“四路协同”物流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河南在两大国际合作框架下的参与成效、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揭示了河南作为内陆开放高地,如何依托“四路协同”物流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发现,河南在贸易规模、开放通道、营商环境、国际合作和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区域竞争加剧等挑战。为此,提出了深化规则对接、强化产业链韧性、优化营商环境等策略,以期为其他内陆省份提供借鉴。
关键词:河南;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RCEP;国际合作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国200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2022年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区域经济合作注入了新动力。河南省作为中国内陆重要省份,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坚实的产业基础,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成为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与RCEP区域市场的关键节点。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河南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RCEP的理论与实践,希望为其他内陆省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启示。
二、河南高质量参与共建的理论基础
(一)理念上相通
“一带一路”倡议与RCEP在理念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均致力于推动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河南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RCEP成员国经贸合作枢纽,将两者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如首创的“1210网购保税进口模式”被世界贸易组织认定为“中国方案”,既符合RCEP电子商务条款体系要求,又与“一带一路”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目标高度契合。这种理念上的相通性,为河南高质量参与共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二)构成上相似
河南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RCEP的实践,要求协同推进制度型开放与区域产业链重构。河南通过“空中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四路协同”,实现两者构成要素的深度融合。中欧班列(中豫号·郑州)与RCEP海运资源整合形成的“T字型物流网络”,既符合“一带一路”陆海联运要求,又利用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降低区域贸易成本,这种构成上的相似性,为河南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位置提供了可能。
(三)体量上相近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及RCEP成员国在市场规模和区域经济韧性上均具有较高匹配度。河南依托1亿人口的内需市场,成为RCEP成员国高端消费品的重要进口地;同时,河南省装备制造、铝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一带一路”通道进入中亚、东欧市场,实现了内需驱动与外需拓展的双向循环。这种体量上的相近性,为河南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产业上互补
在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领域,河南通过与RCEP成员国的资源互补实现价值链攀升;在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河南与日韩等RCEP发达国家形成技术-市场互补。譬如,河南自贸试验区与新加坡合作建设智慧产业园区,引入区块链技术优化跨境贸易流程;宇通客车与日本企业联合研发氢燃料电池技术,产品通过RCEP原产地认证进入东盟市场。这种产业上的互补性,为河南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河南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RCEP成效分析
(一)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河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RCEP成员国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河南外贸总额超8200亿元,其中与RCEP成员国进出口贸易额达2402.3亿元,占全省总额的30.6%,东盟成为河南第一大贸易伙伴,这得益于河南在“四路协同”物流体系构建、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的持续努力,打造了由河南向全球辐射的立体开放通道体系。2024年郑州机场货运航线通达全球200多个城市,货运量连续三年居全国第6位。辐射全球的立体开放通道体系建设,大大提升了河南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的转化能力。
(二)营商环境更加优化
河南在畅通进出口物流、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优化外贸营商环境。2022年底,河南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2017年分别压缩69.1%和94.9%,空运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全国遥遥领先。同时,河南还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线上开放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入驻。
(三)国际合作持续深化
河南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地区)和RCEP成员国在枢纽建设、投资贸易、产业发展等领域持续深化合作,拓展了合作深度和广度。譬如,河南航投收购卢森堡货航股权,构建了全球航空货运网络;河南与东盟国家在农业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共同开展农业技术研发和农产品贸易等,不仅推动了河南经济快速发展,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人文领域交流愈加紧密
河南通过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构筑了民心相通的桥梁纽带。河南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举办高规格国际性会议和经贸洽谈会;同时,发起“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周”等活动,为双方文化、教育等领域搭建了常态化互动平台。这些人文交流活动的开展,有效增进了河南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深化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四、河南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RCEP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一)复杂多变国际环境的应对策略
美国加征关税、俄乌冲突、中东局势等区域性冲突导致全球能源价格波动和供应链断裂风险上升,河南作为制造业大省,其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高度依赖国际原材料进口供应。为此,河南需构建高效的涉外经济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降低合作风险。一方面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原材料供应体系,减少对单一来源的依赖;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应对地缘冲突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全球贸易增速放缓与需求萎缩导致河南出口企业面临订单减少与利润压缩的双重压力。河南需加强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应对策略
河南省的纺织服装、农产品等传统出口产品虽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RCEP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但面临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纺织业崛起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RCEP成员国的优质农产品进入的竞争。河南需加强区域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同时,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参加国际展览、举办推介会等方式,提高河南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河南在高端芯片、核心零部件等部分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中关键环节仍依赖进口,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薄弱,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河南需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同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河南应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升级换代,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开展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深度合作。加强与RCEP成员国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构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尤其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同时,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同构建稳定、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三)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问题应对策略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RCEP成员国在投资、贸易、环保、劳工等领域的规则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河南企业在参与国际合作时面临不同国家的规则体系,增加了合规成本和运营难度。河南需加强规则对接与制度创新,探索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接轨的制度创新,确保河南省企业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能够充分利用规则优势,降低合规成本。通过在跨境电商综试区、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先行先试,探索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监管模式和服务机制;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区域规则的制定和完善。
此外,河南应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实施“豫才回归”计划,吸引和培养国际化人才,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力。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为企业提供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建议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总之,河南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RCEP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推动了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开放通道优势的凸显,还优化了营商环境、深化了国际合作和人文交流。然而,当前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区域竞争加剧以及合作项目可持续性等挑战,河南需继续深化规则对接与制度创新、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优化营商环境与人才生态等方面的工作。河南应继续发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坚实的产业基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通过深化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交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等措施,不断提升河南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作者简介:李小珍(1979.12-),女,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导,研究方向为:农村财政与金融、财税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2024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决策咨询项目“河南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RCEP研究”(项目编号:2024JC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