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共同构成了时代新人的理想人格。这为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提供了答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共同构成了时代新人的理想人格。这为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提供了答案。党的十九大概括并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明确提出要培育时代新人的新目标,这不仅为高校育人指明了方向,而且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提出了更高、更深、更远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总方向和根本方针,为立德树人、成长成才指明方向、提供根本遵循。在新时代,建设一流大学、培养时代新人,必须始终遵循为国家和社会育人的导向。因此,需要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的,结合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特点,在时代新人视域下探究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路径。
一、矢志不渝追求真理,坚定信念筑牢基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每每读到这句话,人们总能被激起澎湃的思绪;每每回忆起这句话,我们的思想总能被牵引到对光明的前景深刻思索之中。一百多年前,中华大地上的爱国人士也是受到这种真理力量的召唤,在黑暗中找寻到通向光明的道路,在破晓前传递黎明的呼唤。他们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坚持不懈追求真理,建立坚定的政党,领导人民追求独立与解放,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界定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始终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当前全球资本主义危机进一步凸显,民粹主义兴起,西方政治经济显示出深层次的矛盾,国际社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中国成功地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指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在理想信念和对真理的追求上也要坚定如初。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敢于下真功夫、苦功夫,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是青年成长、成人的摇篮,青年是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民族基石,如何从摇篮走向社会,在历史交汇期中,临危不变,勇挑重担,逆流而上,磨砺出彩,需要深入理解显著的时代特征,用当代中国、21 世纪世界科学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又要从深层次上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变革;要着眼于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科学地把握时代的发展和前进的方向;还应当放眼世界深入理解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的发展变迁,从国际国内两个维度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向着真理的彼岸扬帆,时刻保持不渝的信念,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二、铭记历史追溯渊源,孜孜以求探寻希望
当代大学生应当铭记历史,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汲取力量。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 人们就没有放弃过对理想社会的追寻。古希腊柏拉图提出理想国,18世纪法国的启蒙学者提出理性王国、社会契约,没有超出自身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而在18世纪,摩莱里和马布利等人已经提出了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后来又出现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恩格斯从根本上解决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指出辩证法这一最高思维形式对于精准描绘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又运用剩余价值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这些都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产生、发展和走向科学的历程。
当代大学生还应当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探寻希望,将自己的发展成才与国家民族的未来结合起来。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用三句诗词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为争取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擎起了民族复兴的使命;新中国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面对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携手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这一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对人类进步事业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全面学习掌握党史国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观来指导理论探索。从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纵然在等级社会面临腐朽落后思想的压制阻挠,社会主义仍能从人类社会的实践和思想家的不懈探索中诞生。这反映出只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体现人类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就能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支持拥护。在今天,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需要深刻认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向往,坚定四个自信,坚持改革创新。“用历史的眼光启示青年”,历史责任感是检验一个青年学生是否成长成才的基础性条件。
三、学无止境致力创新,不畏艰辛磨练意志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然而缺乏动力、学习无用论、功利化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并非罕见,学术不端等行为时有发生,部分院校的校风和学风建设也存在不足之处。这都需要我们要从理论上、实践上来反思,进而明确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当前高校大学生不缺课、不迟到的学生比例极低,缺乏学习习惯和自制力的问题广泛存在。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首先应当是“精神成人”的问题。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认识到学习要靠自我奋斗和坚强的意志,做到不怕吃苦,自觉地将理想信念与具体行动结合起来。
理想信念要在理论上过硬,更要在实践中践行。而在大学阶段,学习、创新、转化就是最有益的实践形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于新时代青年来说尤其如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的习近平的学习、成长的故事,同样平易近人、感人至深。在这段岁月当中,习近平完全融入黄土地的农村生活,与梁家河底层劳苦大众朝夕相处、同甘共苦,同时也从未放弃过读书学习。正是在艰苦的环境和艰辛的磨练中,青年习近平坚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想信念,树立了为民族复兴而奋斗远大理想。如定海神针一般,在任何处境下都不会动摇。从中我们更能感受到知识对于改变世界的作用,感受到理想信念在学习过程中的强化锻造。
当前,我们正处于不断学习、永远学习的时代,就大学生而言,要珍惜学习机会,明白学习的意义和初衷,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公报, 1977 年我国高考的录取率仅为 5%,到 2017 年已上升至 75%。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国家七十多年教育事业辉煌历程,又告诉我们能接受高等教育是多么来之不易;要继承好我们国家重视学习、尊重知识的优良传统,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在大学阶段,我们要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我们学习过程当中的阶段性目标与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结合起来;既充实基础知识,又扩大知识面,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书山有路勤为径。”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困难,更要做到不畏艰辛、磨练意志、厚积薄发。
四、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全心全意奉献青春
我国是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城乡发展有一定差距,城市基层治理也存在一定的短板。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知识水平高、专业性强的年轻管理人才缺乏,是制约均衡充分发展的重要因素。到基层就业的意愿低,制约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下不去”导致了一些年轻人本事“上不来”。而近些年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变。大学应届毕业生积极踊跃报考基层岗位成为各地普遍现象,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以 2018 年海南省招录情况为例,大学生报考基层岗23028 人,而只录取 750人,录取率为 1:30。在东部的一些发达城市,国内顶尖高校的毕业生被吸收到社区工作,成为高素质的社区网格人员。他们志愿扎根基层,在奉献青春上彰显出时代新人的新风貌。
在解放战争胜利面前,我们党坚持“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思想。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党的性质没有改变,党的传统不能丢。作为时代新人应当正确认识党的性质,传承党的优秀传统。毛泽东在共产党成立初期,就勤于深入基层,开展观察调研。在安源期间,他头戴草帽、身穿破旧上衣、脚踏草鞋,与矿工同住;在苏区,他骑马巡视、统计粮食数目,聆听农民的声音。他总是谦虚谨慎,但又热情十足地投入到基层工作当中,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工人农民学习。“革命应该为了穷苦人。”毛泽东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的国情实际,在对中国广大农村的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用星星之火点燃革命烈焰。最终, 农村包围了城市,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青年在基层实践中的成长和锤炼,倡导青年大学生要“勇于扎根基层发展,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宁德工作期间内,他推动“四下基层”活动。经过二十多年的坚持,已经成为当地历届领导班子坚持的优良传统。基层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有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等特点,有许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矛盾有待解决。一些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毕业生在这种环境中开展工作,难免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从而产生失落与彷徨。但同时要指出的是, 基层是最接地气、最能激起乡土情结的地方。“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总是最能感受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最能在亲身的实践练就一身坚实的本领,也最能在一片广阔天地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在大学期间,青年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到基层去服务群众,在基层中练就过硬本领,磨练自我、增长才干,用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态度,奋发有为,为基层实践储备青春能量。
五、找准定位担起责任,融入大我勇于担当
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意识到要以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劳动的职业”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正式怀着这样的使命感,《共产党宣言》在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笔下诞生了,指出只有产生于大工业本身的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他们的使命就是通过阶级斗争,用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而共产党人必须担负起团结所有工人阶级力量和解放全人类的责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彰显着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的崇高境界。
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面貌青春、矢志创新、思维敏捷、行动迅速,最能创造开辟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精彩人生。与此同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 在找准时代青年定位的基础上建功新时代,是时代新人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大学生找准时代新人定位,必须建立在深入学习中华民族历史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作用的科学认识上。要明确当代青年的根本定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建设者、前赴后继的接班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当代大学生也要始终将自己的人生与振兴中华的进程紧密联系起来,做中国梦接续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传承者。主动地将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的成长与民族复兴的目标结合起来,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始终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要铭记共产党人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并以此为激励。在各种处境中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创造精彩、无悔的青春。
(陈俊名 南开大学政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