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理论宣讲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生群体、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关键环节。
高校理论宣讲“四力”导向机制的构建路径研究
高校理论宣讲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生群体、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关键环节。当前,高校理论宣讲仍面临宣讲队伍凝聚力不足、理论传播与学生认知脱节、内容呈现缺乏现实温度、传播形式难以适配学生特点等问题,导致理论宣讲的影响力受限。为摆脱这一困境,本文提出构建政治统领力、思想引领力、理论亲和力、宣讲渗透力的“四力”导向机制,通过强化队伍建设、深化理论阐释、贴近现实需求、创新传播形式,推动高校理论宣讲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从形式覆盖向实效落地跨越,为构建高校理论宣讲长效机制、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提供实践路径。
一、理论宣讲要提升政治统领力
政治属性是理论宣讲的根本属性。提升政治统领力,关键在于确保宣讲队伍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解决宣讲队伍形聚而神散的问题,实现形神兼备。
1.以系统化培训强化政治共识。强化培训的常态化、长效化,学深学透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一方面,开展专题培训。重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与实践要求等,深入解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确保宣讲内容与中央精神高度契合,坚决杜绝学习不深入或片面解读;另一方面,开展常态化培训。通过专家导学或案例研讨等模式,将党的最新理论学习与宣讲技巧提升相结合,让宣讲者在学思践悟中强化政治认同,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政治共识。
2.以制度化学习提升理论素养。提升政治统领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的政治表态,必须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功底之上,促进宣讲者从接受宣讲任务向主动地思想阐释转变。一是加强理论自学。宣讲者根据宣讲主题,认真查找资料或案例,撰写宣讲讲义,通过任务倒逼学习,确保宣讲者先学一步、学深一层;二是强化集体备课。围绕宣讲主题,开展集体备课,鼓励宣讲者碰撞思想,集思广益,确保宣讲内容既准确权威又丰富生动;三是加强理论研究。将理论学习与科研相结合,围绕理论宣讲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以科研反哺宣讲。
3.以协同化管理凝聚队伍合力。破解宣讲队伍形聚而神散问题,关键在于建立协同高效的队伍管理机制。高校可从组织与激励机制两方面发力。在组织上,可成立理论宣讲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牵头,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负责,统筹协调校内各院系、各部门的宣讲力量,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分工与协作流程,实现协同高效;在激励机制上,将宣讲工作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表现优秀的宣讲者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中给予一定的倾斜,同时设立荣誉称号,激发队伍的积极性,形成联动协同的队伍合力。
二、理论宣讲要提升思想引领力
思想引领力是理论宣讲的生命线,其本质在于用彻底的理论掌握群众,引导师生实现从认知到认同、从认同到践行的飞跃。提升思想引领力,需坚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以宣讲者的信仰坚定性增强理论说服力,以理论的厚度与情感的温度实现理论的入耳、入脑、入心。
1.以坚定信仰增强理论说服力。信者方能传信,宣讲者对理论的信仰程度直接影响宣讲效果。宣讲者首先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党员领导干部、优秀辅导员中选拔宣讲者,这类群体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党的创新理论具有深刻理解与坚定认同,能够在宣讲中自然流露出真情实感;同时,通过宣讲者讲身边故事、讲社会变革来强化信仰认同。宣讲者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参与乡村振兴实践,通过宣讲者所看所听、以亲身体验感悟理论的实践伟力,增强对理论的信仰坚定性,避免自己不信却要别人信的虚假宣讲,以真诚打动学生、以信仰引领学生。
2.以理论厚度深化思想阐释。理论的深度决定思想引领的力度,提升思想引领力,需避免浅尝辄止的理论解读,要深入挖掘理论的丰富内涵与逻辑体系,让学生理解理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宣讲者要注重对理论的系统性阐释,宣讲时不仅要讲解理论的核心观点,还要梳理理论的形成背景、发展脉络与逻辑框架,让学生把握理论的整体性;要注重对理论的学理性解读,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的话语,避免单纯的政治术语堆砌,让学生深刻领悟理论的科学性;注重理论的问题导向性,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阐释,用理论来解答学生的困惑,增强思想引领的针对性。
3.以情感共鸣推动理论入脑入心。思想引领力的落地离不开情感的连接。宣讲者需以平等的视角与学生开展情感交流,让理论充满温度。宣讲时要多使用“我们身边的变化”“你们关心的问题”等表述,避免“我认为”“我要求”式的单向灌输,让学生感受到理论是与我有关的;还要善用自身经历引发共鸣,宣讲者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对理论的理解与实践感悟,用真实故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宣讲中还可用互动交流激发情感,宣讲过程中设置提问环节、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困惑,宣讲者及时回应并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三、理论宣讲要提升理论亲和力
理论亲和力是打通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它要求打破理论表述的冷硬外壳,将其转化为有温度、有触感、易于接受的生活化语言和叙事,实现政治性、学理性与大众化的完美结合。
1.推动话语转化。生硬的政治术语和文件语言是阻碍理论传播的主要障碍。提升理论亲和力,首要任务是进行话语体系的创新与转化。宣讲者应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贴切易懂的类比、引人入胜的典故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将抽象生涩的理论,转化为学生听得懂、感兴趣的表述。这种转化并非降低理论格调,而是在保持理论精髓的前提下,使其表达方式更接地气、更具韵味,让理论宣讲活起来。
2.讲好身边故事。故事是传递价值观、阐释理论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提升理论亲和力,必须善于讲故事,特别是讲好发生在师生身边的小故事和波澜壮阔的中国故事。要深入挖掘校园内外的典型人物和事迹,用这些鲜活案例来诠释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理论内涵。同时,要将理论融入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国家重大事件和成就的叙事中,通过具体的人物、感人的细节、显著的变化,展现理论背后的实践伟力。通过小故事折射大时代,用小切口展现大主题,使学生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理论、认同理论,实现情感共鸣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3.营造互动氛围。亲和力的生成有赖于平等、尊重、互动的宣讲氛围。必须彻底改变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模式。积极采用研讨式、情景模拟式、辩论式等互动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问、质疑、辩论。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敏锐捕捉其现场反应,及时调整宣讲节奏和内容。这种开放、包容的对话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更能使理论在思想碰撞中越辩越明,使宣讲过程成为共同探索真理、凝聚共识的双向奔赴,极大地增强理论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四、理论宣讲要提升理论渗透力
渗透力决定着理论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在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必须构建一个线上线下协同、宏微叙事互补的立体化传播体系,让党的创新理论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真正实现入脑入心。
1.打造线上宣讲平台。构建全覆盖的线上宣讲阵地,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开设理论宣讲专栏,定期发布宣讲视频、图文解读、音频课程等内容,适配学生碎片化学习习惯;组织学生参与线上理论学习活动,通过积分奖励、荣誉表彰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宣讲者定期在QQ群、微信群发布学习话题、解答学生疑问,开展线上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理论学习,增强宣讲的渗透力。
2.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构建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的宣讲新格局。在线下活动设计方面,要注重与线上平台的有机结合,通过设置二维码签到、线上提问、直播互动等环节,将现场宣讲的有效延伸至网络空间。在线上数据运用方面,要通过对平台积累的学习数据和互动情况进行深入挖掘,准确把握师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这些数据可以为线下宣讲的内容和形式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使宣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3.推动大宣讲与微党课融合。大宣讲要突出系统性和权威性,主要面向广大师生开展普遍性的理论教育,着重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这类宣讲应当注重内容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帮助师生建立系统的理论认知框架。微党课则要强调灵活性和针对性,聚焦某一具体理论观点或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剖析、互动讨论等方式深化理解。大宣讲明确方向、奠定基调,微党课促进消化、深化理解,实现二者之间有机衔接。
“四力”导向机制为高校理论宣讲提供了系统化的实践指引,有助于推动宣讲工作从单向的灌输与形式上的覆盖向双向的互动与实效性的落地转变。未来,高校应着力将政治统领力、思想引领力、理论亲和力和宣讲渗透力融入理论传播全过程,构建队伍协同、内容创新、形式适配的长效机制,不断强化理论宣讲的权威性、感染力、亲和力与覆盖力,真正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年群体中入脑入心、化知为行。
(作者易善武,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小雨,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研究生。本文是郑州轻工业大学2024-2026年度宣传思想文化研究课题“党的理论宣讲‘三走四力’导向机制研究”(2024XCSX03)成果之一;郑州轻工业大学2023年度党建创新项目:“党的理论宣讲‘三走四力’机制研究”(2023DJXM001)成果之一;2023年度河南省教育系统党建创新项目:“党的理论宣讲‘三走四力’机制研究”(2023-DJXM-58)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