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数字化传播助推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

2025-03-04 18:26:46 来源:映象网

[摘要] 黄河奔流不息,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此得以繁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在此得以滋养。黄河流域孕育出了丰厚的黄河文化,既承载了五千多年的光辉灿烂历史,又积蓄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原动力。

黄河奔流不息,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此得以繁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在此得以滋养。黄河流域孕育出了丰厚的黄河文化,既承载了五千多年的光辉灿烂历史,又积蓄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原动力。数字化传播作为当下最具变革意义的信息传递手段,为文化传播的重构提出了新命题。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为黄河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新契机、新路径、新挑战。如何让黄河文化焕发光彩,是时代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认为,通过传承和通过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和丰富传播内容等多种手段,黄河文化将得以以更为生动和多样化的方式展示给公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拓宽传播渠道,实现黄河文化全球共享

传播渠道的拓宽是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在数字化时代,通过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多元化平台,黄河文化可以跨越地域限制,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迅速传播,吸引更多国际受众的关注,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例如,由国家水利部指导、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策划,推出的纪录片《黄河安澜》,用300分钟磅礴影像讲述新时代黄河故事,通过中央电视台和YouTube等平台向全球观众展示了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深挖“黄河、土地、粮食、传承”这一主线,通过戏剧艺术这一生动的表现形式,为观众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中华文明盛宴,项目打造的前所未有的戏剧体验不仅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打卡,更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赞誉,成为了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的一张亮丽名片。

二、创新传播方式,增强文化受众互动体验

数字化传播为黄河文化的传播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结合现代科技,如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等,可以创造出更加生动、有趣的互动体验。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逐渐被互动式、沉浸式传播模式所取代。例如,山西博物院通过微信小程序,推出了“大河上下·民族根魂”黄河文化云展览,采用“科技+文化IP”模式,利用VR技术,让观众在“云端”欣赏多姿多彩的黄河文化,展览分设“一河万里”“一河千年”“一河安澜”三个单元,以全新视角展现了九曲黄河的地理风貌、黄河文明的历史传承以及沿黄九省的风土人情;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长河大道——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巡展”,开启了VR全景线上展厅模式,观众可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观展,线上展厅运用了数字采集、720°VR全景拍摄等技术功能,将线下展馆场景、作品实物影像等元素融于一体,为观众呈现三维立体空间真实感,使其能够全方位、多角度欣赏作品,提升了黄河文化的传播效果。

三、丰富传播内容,深度挖掘黄河文化内涵

数字化传播为黄河文化的内容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通过深度挖掘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数字化传播能够将多种元素巧妙融合,打造出既具有教育意义又充满趣味性的传播内容,将黄河文化的精髓呈现给公众,激发公众对黄河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推动其传承和发展。例如,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将馆内的历史文化和沿黄九省的丰富旅游资源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博物馆序厅的墙面上,布置了全国最大的现代机械矩阵艺术装置,装有5464块彩色方块,运用数字技术可以变幻出令人震撼的九曲黄河图;馆藏展品中,有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绘制的80米长卷《九曲黄河情》,通过数字技术,增强了画面的互动性和观赏性,为游客提供了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

四、优化传播环境,营造黄河文化生态氛围

近年来,相关机构(例如博物馆和景区等)通过大规模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如高速网络、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平台等,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率和范围,还确保了黄河文化中的数字资源能够被高效地保存和方便地访问,为黄河文化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河南博物院在其官方网站上开设线上展览、虚拟展厅栏目,通过高清图片、三维模型、互动解说等多种形式,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珍贵的文物藏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极大地拓宽了黄河文化传播的边界,提升了公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同时,数字技术也为黄河文化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支持。通过运用数字采集、处理和储存技术,可以对与黄河文化有关的珍贵文物、古籍文献等进行高精度复制的和长期保存,有效避免资源的流失和破坏。此外,数字化管理平台还能实现文化资源智能分类、检索和展示,极大提升管理效率和用户体验。

五、加速传播时效,紧跟黄河文化时代脉搏

数字技术的运用,如同一股强劲的动力,极大地提升了黄河文化传播的时效性与广泛性。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广泛覆盖,黄河文化的最新资讯、研究成果及文化活动能够跨越地域限制,迅速传播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例如,2024年,沿黄九省(区)30余家主流媒体联合发起《5·18国际博物馆日|小众博物馆的大趣味》大型联动直播活动,直播历时近13小时,70余家媒体转播,全网播放量达1.3亿次,成功吸引了海内外网友的广泛关注,充分展示了数字化传播的巨大潜力。

不仅如此,数字技术还为黄河文化相关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人工智能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成为研究人员探索黄河文化历史文献和数据的新利器,能够迅速挖掘出隐藏的研究线索,为黄河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支持;云计算技术的运用,则实现了黄河文化数字资源的高效存储与即时共享,为学术界搭建了便捷、高效的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了黄河文化研究的繁荣发展。

六、深化传播影响,提升黄河文化认同效应

数字化传播在深化黄河文化传播影响、提升文化认同效应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通过一系列持续且深入的传播活动,数字化传播不仅显著扩大了黄河文化的传播范围,更深化了其传播效果,使黄河文化的精髓深入人心。借助数字化手段,黄河文化中那些充满正能量、富含深刻内涵的故事得以跨越时空限制,广泛传播至千家万户,激发了公众对黄河文化的强烈共鸣与认同感。

另外,数字化传播也为黄河文化的教育普及工作开辟了新路径。通过数字平台、在线课程和线上资源库等多种形式,更多人能够以非常便捷、非常低廉的方式,轻松接触到黄河文化,进而理解并深入学习黄河文化,进一步增强了黄河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认同效应。

七、拓展传播路径,促进黄河文化创新发展

数字化传播为黄河文化的创新发展开辟了全新路径,注入了无限活力。通过不断地尝试新的传播路径,不仅激活了黄河文化的创新潜能,还促进了其与现代社会文化的深度整合,使得黄河文化在保留其传统韵味的同时,也展现出了与时俱进的新面貌。例如,山西电视台与其他沿黄八省(区)共创《黄河民歌春晚》,并以此为契机,结合沿黄区域非遗元素,设计了十款“黄河娃”盲盒手办,山西关公信俗、河南嵩山少林和四川变脸熊猫等,造型可爱、富有创意,深受群众喜爱,不仅推动了黄河文化创新发展,而且为市场注入了文化消费新活力。

综上所述,数字化传播在推动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拓宽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等手段,数字化传播不仅提升了黄河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激发了观众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自强。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推动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数字化传播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诸多问题,例如技术的更新与迭代过快、流量和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版权保护制度的滞后完善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持续地研究和创新数字传播的方式和手段,为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深挖黄河文化的文化内涵,让黄河文化在数字化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作者: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郭丽、讲师魏金婵)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4 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黄河文化传承与数字化传播协同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2024ZT031。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