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成就的关键因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他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为新时代“三个务必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成就的关键因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他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为新时代“三个务必”的重要内容。而“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已经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重大原则之一。当前,我们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上,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深刻领会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理论内涵,明确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内涵意蕴
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的哲学范畴。斗争精神是指在面对困难、挑战、不公或压迫时,个体或集体所表现出的勇于抗争、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品质。从哲学的高度分析斗争精神,可以从知、情、意三个维度把握斗争精神的丰富内涵。即斗争认知,斗争情感,斗争意志。这三个维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能够更全面、深入地揭示斗争精神的本质和内在逻辑。
(一)斗争认知是斗争精神的思想基础
斗争认知是理解和把握斗争精神的基础,斗争认知是对斗争现象、本质、规律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深刻理解和系统阐述的过程。斗争认知是斗争精神的思想基础。斗争认知的形成,需要人们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形势,准确地把握斗争的规律和特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认知主要包括理论认知、实践认知和现实认知。
1.理论认知: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斗争精神的理论认知。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范畴,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矛盾往往通过斗争手段去解决。要应对挑战、抵御风险、化解矛盾,就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开展艰苦斗争。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重要途径。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精神是在批判旧哲学及与各种错误思潮斗争基础上确立的,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完善发展。再次,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精神和斗争实践保障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矛盾论与辩证法的综合运用和继承发展。为新时代的斗争实践提供了思想指引。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等理论为斗争精神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2.实践认知:百年奋斗历史的经验积累
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具有深厚的实践根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深刻认识并创造性运用社会矛盾运动规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在前进中斗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武装斗争,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政治经济斗争,再到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变革,每个历史阶段的成功都建立在坚持斗争精神的基础之上。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 在斗争中壮大的”。
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斗争精神的理解和运用,将其转化为推动事业前进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这种斗争精神不仅体现在对旧制度的反抗和对新制度的追求上,还体现在对国家现代化的探索和创新上。它是中国共产党独有的政治品格和精神风貌的体现,也是党能够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3.现实认知:新时代面临的风险挑战
新时代面临的风险挑战是斗争精神的现实认知。这种认知体现在对国内外复杂多变形势的深刻理解和积极应对上。当前,党面临的斗争形势复杂严峻,既包括经济领域的科技竞争、产业升级挑战,也涉及意识形态领域的西方话语霸权,还包含社会治理中的民生矛盾、腐败风险等。准确研判斗争形势,认清风险挑战的本质,才能确保斗争方向正确、斗争方式有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唯有“坚定斗争意志”“敢于出击,敢战能胜”,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二)斗争情感是斗争精神的动力源泉
斗争情感是斗争精神的情感表现,指的是个人或集体在为实现目标、克服困难或对抗不公时所展现出的强烈情感状态。具体表现为一心为民,人民至上的赤子深情;拼搏进取,不畏牺牲的壮志豪情;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奋发激情。
1.一心为民,人民至上的赤子深情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共产党的斗争精神强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党始终注重倾听人民的呼声,及时回应人民的需求,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党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生命;脱贫攻坚战中,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体现了对每一个普通百姓的深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这种深情不仅是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党能够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的根本原因。正是这种深厚的情感,使得共产党能够在百年奋斗中始终与人民同心同行,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2.拼搏进取,不怕牺牲的壮志豪情
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斗争历史来看,斗争豪情一直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共产党领导人民面对重重困难,党始终迎难而上,在逆境中崛起,在困境中奋进。他们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毫不畏惧,为了革命事业和人民的利益,英勇奋斗,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斗争豪情成为斗争精神的重要体现。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需要更加坚定地迎难而上,不怕牺牲。这不仅是应对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要求。
3.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奋斗激情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时代,我们取得的辉煌成就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全体中华儿女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不管是革命年代的南泥湾精神,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旗渠精神,再到实现小康的脱贫攻坚精神,党在极为困难环境里,在面对长期而艰巨的斗争任务时,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通过不断的自我激励和鞭策,保持对斗争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这种持久的激情不仅有助于保持斗争的动力和活力,不断设定新的挑战,寻找新的激励点,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不断推动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走向新的胜利。
(三)斗争意志是斗争精神的核心要义
斗争意志是指个体或群体在面对困难、挑战、压迫或不公时,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顽强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状态。
1.坚定的信念
坚定信念是面对目标、理想或价值观的深信不疑,即使面对巨大阻力也不动摇。斗争信念是斗争意志的基石,斗争是要有信念来支撑的,这种信念说白了就是得弄明白“为谁而斗争?为什么而斗争?共产党人的斗争信念尤为坚定,他们的一切斗争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种信念使他们在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时都能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明白我们的斗争是顺应大势的斗争,是正当正义的斗争。尽管它的阶段性特征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曲折变化,甚至挫折和失利,但它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看到并看清了这一点,斗争意志也就坚如磐石。
2.顽强的毅力
顽强毅力是斗争意志的重要体现,它表现为在长时间、高强度的斗争中能够持续保持高昂的斗志和不懈的努力。拥有顽强毅力的人能够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迅速调整心态,重新振作起来,继续为达成目标而奋斗。斗争往往比的是耐力,靠的是毅力,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很难将斗争坚持到底。因此,顽强毅力是斗争意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不屈不挠的精神
斗争意志还表现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能够保持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不会因一时的困难而气馁,而是会继续努力,直到取得成功。不屈不挠是斗争意志的最高境界,拥有不屈不挠精神的人能够在面对巨大的压力和困境时仍然保持冷静和坚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勇抗争上,也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的艰苦奋斗中,更体现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对复杂形势的挑战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上。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从斗争认知、斗争情感、斗争意志三个维度来看斗争精神,它们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斗争精神的丰富内涵。认知维度是前提和基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认识历史规律的问题。情感维度贯穿认知维度、意志维度,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怀着怎样的情感、站在何种立场上推动历史进步。意志维度是支撑认知维度、情感维度的力量源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怎样的精神面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实践路径
当前,我们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上,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要破解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思考清楚为谁斗争,与谁斗争,如何进行斗争这三个问题。对这三个问题的把握,为我们实践斗争精神提供了基本遵循,即坚定人民立场,明确斗争目标;增强忧患意识,把准斗争方向;投身斗争实践,增强斗争本领。
(一)坚定人民立场,明确斗争目标
《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根本利益置于首位,其斗争精神的价值根基与利益归宿,在于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为人民利益而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而斗争的成效,归根结底要以是否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准绳,最终目的都是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二)增强忧患意识,把准斗争方向
方向决定前途。世界进入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全球大变局的新阶段。国际冲突和地缘政治中不确定因素增多,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如果缺乏风险意识,对破坏性风险的累积缺乏警觉,一旦风险不断积聚、集中释放,酿成系统性颠覆性的风险,就会导致危机全面爆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不能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自我、迷失方向。必须明确斗争的具体对象,只有找到真正的斗争对象,才能使斗争有的放矢,进而取得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指出,“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当前,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始终心怀忧患、高度警觉,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毫不动摇,毫不退缩,直至取得胜利。”对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出现的这些危害,我们必须头脑清醒、立场坚定,该斗争的就要斗争。牢牢把握正确斗争方向,才能做到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三)投身斗争实践,增强斗争本领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我们在经济、政治、外交、金融、民生等工作中遇到的斗争是多方面的。发扬斗争精神,离不开高超的斗争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加强能力提升,让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党员干部提升斗争本领首先需要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其次是在工作实践中锤炼政治品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担当意识,学会从政治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再次,斗争本领只有到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才能够得到不断地提高。在日常工作中化被动为主动,主动寻求解决工作中难题的方法和对策,越是难啃的骨头越是挺身而上,勇于担当。积极参与处理紧急、困难、危险和重大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在重大斗争中磨砺,越是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是形势严峻、情况复杂的时候,越能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冯慧娟 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科学),项目编号:2024-ZDJH-387.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研究;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项目批准号:2022ZSZ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