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普天同庆闹元宵

2025-02-10 23:02:38 来源:映象网

[摘要] 普天同庆闹元宵,重点在“闹”。即使说,通过形式各样的“闹”,展现出元宵节红火热闹、欢乐喜庆的气氛,体现出人们兴奋愉悦、开心快乐的心情,表达出人们期盼平安喜乐、幸福安康的意愿。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灯节等,是春节年俗的延续与结束。当春节的喜庆还未消去,元宵节的脚步悄然临近。每年正月十五,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人们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欢度元宵佳节。因此,元宵节民间称之为“闹元宵”。这种热闹、喧嚣、喜庆的气氛,主要通过观花灯、猜灯谜、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等民俗民风展现出来,成为了中华儿女的成长记忆和情感归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表达,彰显出中华文明强大的凝聚力。

观花灯是元宵节的主要特色。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每到元宵节来临之际,无论是官宦或百姓之家都要悬挂描绘着各种人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之类的五色灯彩,而且灯火辉煌、鼓乐齐鸣,通宵达旦。清代以后,宫廷灯会取消,但民间灯会传承至今。时至今日,元宵节的灯火仍然繁盛,热闹非凡。中原地区的观灯活动从正月十三开始,持续到正月十六结束。一般来说,十三为“上灯”,十四为“试灯”,十五为“正灯”,十六为“罢灯”。元宵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张挂花灯,表达团圆、喜庆之情;大街小巷高悬彩灯,表达吉祥、富足之情。近些年来,郑州园博园、开封清明上河园、三门峡陕州地坑院、永城芒砀山、鄢陵中原花博园等地,都会在元宵节期间举行大型灯会,花样繁多、争奇斗艳、极为壮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观花灯。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贯穿古今的元宵节特色活动。谜语出现于汉代,盛行于三国,是我国一项古老的文艺游戏。宋代时期,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形成了灯谜。由于灯谜具有趣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的特点,成为节庆文化中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颇受人们的喜爱。猜灯谜与元宵节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够迎合节日的喜庆氛围,又能启迪人的智慧,还能增添人们游乐的趣味性。元宵节期间,在全国各地的街头闹市,红红灯笼和灯谜悬挂在一起,交相辉映,使节日的氛围更加热烈,受到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热捧,成为元宵节文化娱乐的一种形式。

耍龙灯又称“舞龙”,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中华民族崇尚龙,并把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与象征。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早在汉朝民间已相当普遍。人们期望通过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安康。舞龙的道具是用篾编成圆筒、扎成笼子、挂着五颜六色灯笼的龙,主要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耍龙灯的表演,分为“单龙戏珠”与“双龙戏珠"两种形式,但最常见的是“双龙戏珠”。现在,耍龙灯成为农村地区的主要民俗活动。舞龙对不仅在本村耍龙灯,还到外村表演,甚至到乡(镇)或城市的街头、广场去“赛演”。元宵节期间,龙灯走到哪里,一大群人都会前呼后拥地跟到哪里。随着激烈紧促的鞭炮声和锣鼓声,彩龙翻腾跳跃,时而盘旋、时而腾飞,引动万人空巷。

舞狮子古代称“太平乐”,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艺术。舞狮子(下文简称:舞狮)源于三国时期,流行于南北朝,兴盛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人们都会以狮舞助兴。狮舞一般由三人完成,两人装扮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充当引狮人。狮舞分为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登高、滚绣球等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挠痒、打滚等动作。尽管南、北派狮舞的形态、表情、招式不尽相同,但由于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于是,人们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逢凶化吉、人畜平安。因此,逐渐形成了闹元宵中舞狮的习俗,以祈求吉祥如意、五谷丰登、事事平安。河南省长葛市有个烧盆宋村,被当地人成为“舞狮村”,舞狮的历史已有两百多年。在这个村里,从12岁娃娃到80岁老人都能登台表演,舞狮已经成烧盆宋村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每年元宵节临近,烧盆宋村都会举办舞狮会,邀请数十架舞狮队一起来欢闹元宵。

划旱船,又称“跑旱船”,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动作的一种习俗。需要指出的是,旱船不是真船,是用两片薄板做成船身的框架,然后用彩布将其蒙住,套系在表演者的腰间,如同坐在船中,手拿划桨,做着划行的姿势,边跑边唱、边歌边舞。旱船的表演者一般都是一个人,大多是姑娘、媳妇。有时,还会有一个丑角模样的男子,扮成船客,以种滑稽的动作逗乐观众。划旱船时,表演的内容简洁、明快、朴实,表演的氛围热烈、欢快、活跃,成为闹元宵中人们最喜爱的节目之一。

总而言之,普天同庆闹元宵,重点在“闹”。即使说,通过形式各样的“闹”,展现出元宵节红火热闹、欢乐喜庆的气氛,体现出人们兴奋愉悦、开心快乐的心情,表达出人们期盼平安喜乐、幸福安康的意愿。从某种意义上说,元宵节不是春节年俗的尾声,而是崭新旅程的开始,让我们携手共创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的明天。

作者 曹根记 河南理工大学太行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郭攀婷,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项目号:2023ZSZ083)阶段性成果。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