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课堂革命”:智能时代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发展趋势

2024-07-10 09:18:35 来源:映象网

[摘要] AI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不仅在不久的将来深度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将深度改变现有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对于高等教育而言,AI技术加持下的智能时代将必然催生一场史无前例的“课堂革命”。

2022年11月底,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新推出了一种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GPT。这款基于Transformer神经网络架构(GPT-3.5架构)的生成式AI工具,拥有语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尤其是它会通过连接大量的语料库来训练模型,使得ChatGPT不仅实现了海量信息存储与分析,而且具备强大的人机互动能力。ChatGPT推出仅仅五天,注册用户就达到100万人。2个月后的2023年1月份,月活用户则超过了1亿人,成为互联网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2023年3月15日,OpenAI正式推出GPT-4,这是一款功能更加强大的多模态大模型,支持图像和文本输入以及文本输出,拥有强大的识图能力,文字输入限制提升到了2.5万字。其特点是训练数量更大、支持多元的输出输入形式、在专业领域的学习能力更强。在短短的一年间,该应用及其衍生产品生成了海量的图片、视频、文章等,颠覆了人们对知识生成的传统认识和实践。有学者认为,以ChatGPT为代表的AI技术将把人类社会发展速度由数学量级直接提升到几何量级。我们不是技术决定论者,但决不否定技术对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推动作用。AI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不仅在不久的将来深度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将深度改变现有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对于高等教育而言,AI技术加持下的智能时代将必然催生一场史无前例的“课堂革命”。

从现有情况看,这场“课堂革命”已经拉开了帷幕。2023年1月,美国89%的大学生都在用ChatGPT做作业。当月,巴黎政治大学宣布,已向所有学生和教师发送电子邮件,要求禁止使用ChatGPT等一切基于AI的工具,旨在防止学术欺诈和剽窃。2023年3月27日,日本上智大学发布了关于“ChatGPT和其他AI聊天机器人”的评分政策,规定未经导师许可,不允许在任何作业中使用ChatGPT和其他AI聊天机器人生成的文本、程序源代码、计算结果等。2023年4月3日,东京大学在其内部网站上发布了一份题为“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文件指出:“报告必须由学生自己创造,不能完全借助人工智能来创造。”2023年6月,香港教育局已将人工智能技术和ChatGPT聊天机器人纳入学校课程。但同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却计划实施新的指导方针,指示小学、初中和高中禁止学生在考试中使用ChatGPT等生成式AI软件。2024年1月,“ChatGPT进高校”入选2023年中国大学改革十大主题词。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一方面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技术已经势不可挡地进入到了教育领域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对该技术的应用规范和相关教育伦理问题尚在探讨中,因而对其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中的运用存在较大的争议。但有一点是确证无疑的,那就是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技术的进步,“课堂革命”的深度和广度将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在人类面前。

其实,关于“课堂革命”的话题并不新鲜,也不是近年来才出现。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在《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中就指出:“现在,全世界学校的课堂都在进行着‘宁静的革命’。全世界的课堂都在由‘教授的场所’转变为‘学习的场所’;从以‘目标—达成—评价’的程序型课程转变为以‘主题—探究—表现’的项目型课程;从班级授课模式转向合作学习模式;学校不仅仅是儿童合作学习、共同成长的所在,还是教师作为教学实践、专家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所在……这种宁静的革命不仅在日本,而且在世界各国的课堂正波澜壮阔地展开。”“课堂革命”实质上就是“教法革命”,核心指向是革除当下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教室局限的弊端。在教育价值上,追求“课堂”从知识场拓展成生活场、生命场;学生团队从学习共同体延伸到生活共同体、精神共同体;成长空间从教室拓展到更广阔的社区、社会空间;学习场域从有限场突破到无限场、虚拟场;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提升到人格素养、精神信仰。这说明,“课堂革命”不仅仅是智能技术赋能下的教学技术革命,而且还是一场教育理念、教育价值、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方法的全方位变革。在此情境下,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具有强烈意识形态属性、政治价值观属性的思政课必须主动迎接并自觉适应这场“课堂革命”。

就“形势与政课”课教育教学而言,其在智能时代下的“课堂革命”将会集中在以下四点。

第一,教学准备:信息资源择选的“革命”。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思政课程体系较之于专业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就明确强调过:“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党和国家应对形势的各项政策日新月异,思政课教学内容要紧跟形势、政策的发展要求,只有不断获取大量的最新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准备。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任务就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将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党的应对政策第一时间传导给学生,因而对信息资源获取的要求更高。智能时代的到来,将对该课程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海量信息的制造和传播,将极大地增加教师信息跟踪辨识和收集整理的难度,传统技术手段已经无法适应备课要求。那么,不适应这种变化的教师将无法授课直至退出讲台;二是AI技术将替代传统信息收集整理技术,使简单重复性劳动转为智能化劳动,一方面大大解放了教师信息收集整理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也将更加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这个阶段的职责将由信息收集的“工具人”转变为智能信息的“训练人”,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将信息资源转化为教学知识,即教学过程而非教学准备。换句话说,未来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信息资源的择选将由智能工具来完成,而教师只负责信息“靶点”的选定与设置。

第二,教学内容:信息资源转化为教学知识的“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当今时代发展的智能化特征深刻指出:“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智能时代的学生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也是信息资源的制造者。在海量信息面前,教师和学生的信息获取地位和获取机会是平等的,甚至在特定领域、特定问题上学生还要优于教师,师生之间的信息差将逐渐趋弱直至为零。在此情况下,“形势与政策”课传统教学内容将无法吸引学生,更毋言说服学生。赵焱等学者认为,“思政课面临的挑战不再是信息的稀缺,而是如何把信息爆炸环境下获得的碎片化、快餐化的知识,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和智慧启迪,推进学生价值观的构建和思辨力的提升”。AI技术尤其是ChatGPT等应用工具的出现和运用,将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对海量信息资源的智能化分类整理,教材、教案、教学大纲的文本生成,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的制作等。智能技术的加持能够十分便捷地将碎片化的信息资源转化为教学知识体系,这种教学变革也将“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由教师主导,转变成“人机”共同主导。

第三,教学方法:知识传送方式的“革命”。邬大光等学者认为,按照国际通用的划分标准,教学方法改革大致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即“1.0版本的传统教学,2.0版本的电化教育,3.0版本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育信息化,与工业制造4.0相对应的4.0版本。现在的4.0版则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为代表的智慧教育”。如果这种划分具有合理性,那么“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为代表的智慧教育”支撑点在哪里?我们认为无论未来的教育称之为智慧教育,还是智能教育,其支撑点必然要落到教学方法的根本性变革上来。从逻辑上讲,要根本性变革教学方法必须明确“未来课堂”的范畴,即要知道“学生”在哪里,只有知道他们在哪里(在传统认识上学生只能在现实物理空间的“课堂”),才能有应对教学方法。毫无疑问,智能时代的学生必然在实现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两个“课堂”,且智能化虚拟空间课堂将占据绝对位置,“现实学生”将让位于“虚拟学生”或“镜像学生”,因而当前两个绝缘型“课堂”教学模态将被彻底打破,知识传送方式也将出现彻底的“革命”。我们认为,知识传送方式最大改变将普及型讲授方式转向分众型授课模式,即AI技术下的“人机”一体化授课,学生将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学习兴趣进行合理性自主选择。同时,现实课堂的大部分职能将转移到智能终端,由教师正向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第四,目标达成:教学效果校验的“革命”。按照日本学者佐藤学的观点,未来的课程将从以“目标—达成—评价”的传统程序型课程转变为以“主题—探究—表现”的项目型课程。因此,我们也可借此引申出,未来教学效果的检验也将由“目标达成的评价”转变为“探究结果的表现”,即将教师的主观校验(考试虽然表现上是客观的,但却是以教师的主观倾向为前提的)转化为多元性客观校验。所谓多元性客观校验,就是学生(无论“现实学生”还是“镜像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结果等将被智能技术实时记录并量化,传统“形势与政策”课考试的“临时突击”“临阵磨枪”问题将得到根本性解决,而考试、考查、评测等传统的学习考核和成绩校验虽不至于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但其效用将大打折扣。

综上而言,固然以AI技术为标志的智能时代必然催生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颠覆性变革,但教育教学有其自在规律,这不是由外部条件的改变或技术的变革等外部因素所决定的。同时,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思政课所具有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价值导向性等也不会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而趋弱或灭失,思政课教师的职能、责任和地位更不会被“工具机器”所替代。恰恰相反,泥沙俱下的信息、纷繁杂陈的资讯、交汇交锋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点,更需要“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来教育和引导。作者 马寒,郑州轻工业大学新时代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本文系教育部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形势与政策”课靶向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21JDSZK049)阶段性成果。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