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要闻要论 > 正文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思想纵横)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④

2023-06-30 13:22: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摘要]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明的繁荣、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得益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能在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体现为求同存异、和合共生、兼收并蓄的文化品格,表现在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中。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乘舟车之利,纵贯南北、沟通东西,绘就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文明画卷。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先秦时期,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推动形成了强盛的秦汉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超乎以往。隋唐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宋元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新阶段,为明清两代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历史表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带来了国家强盛,而国家强盛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这是千百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得出的基本结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广泛、全面、深度的,既有经济交流,也有政治交流,还有文化交流等。正是这种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中华文明兼容并包的特点,也成就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华文明对待外来文明从来不是以邻为壑而是以邻为友,不是对立对抗而是交流互鉴。例如,《左传》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礼记·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阐释的都是这个道理。从先秦时期青铜器上的异域元素,到汉唐时期在丝绸之路沿线流行的胡乐胡舞,再到宋元时期跨海而来的番客番舶,这些外来文化不断融入中华文明之中,成为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壮大并赓续至今的重要源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思想根基,正在于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内在特质。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是由其突出的包容性等特质所决定的。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不断碰撞、交流、融合,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兼收并蓄中丰富发展。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发展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