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人口大省、粮食大省和农业大省,全面推进我省农村现代化建设,对于加快农业强省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意义重大。
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广大农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故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作为人口大省、粮食大省和农业大省,全面推进我省农村现代化建设,对于加快农业强省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通过统筹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建设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提升等工作,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整体来看,我省农村现代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等关键指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在农村人口多、乡村数量多,城镇化及工业化水平较低的条件下统筹推进农村现代化面临诸多两难选择,全省农村现代化建设任务重且复杂。
农村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系统工程,要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农业强国建设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指示精神,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应着眼于现阶段基本省情,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进全省农村现代化建设。
以小城镇和中心村为重点,提高乡村规划和建设的配置效率。在城乡差距仍较明显的背景下,通过采取再分配手段实现公共产品均等化,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当前,乡村规划和建设重点向乡镇政府驻地村及人口规模相对稳定的中心村倾斜,应顺应人口流动的一般规律和农村空间布局变动的新趋势,提高有限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加公共产品供给。通过合理布局防止造成浪费,有效引导人口和产业向中心镇、中心村集中。
以新市场新需求为引领,提高乡村特色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基础。在城市圈范围内的乡村地区,要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扩散效应,有效承接城市扩散的新产业新功能,跳出作为后发地区跟进式发展的逻辑,按照卫星城、功能区的发展思路进行定位,积极承接和建设城市的科研基地、文创基地、居住小镇、文旅康养、设计小镇、交通物流枢纽和现代制造基地等;发展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的精品农业、设施农业、立体农业,打造现代农业发展高地。在农产品主产区地区,要围绕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过程中对农产品和关联产品产生的新需求,以农产品加工业及相关服务业为重点,释放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推动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建立和完善基于本地资源和城市市场新需求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对已经形成的优势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以建立完善品牌体系为重点,统领全链条的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提高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尽快建设涵盖从规划设计到品牌注册、标准制定、宣传推介,从粮食到特色农产品,从初级农产品到精深加工的全领域品牌体系。
采取得力措施,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当前,城镇化格局进入重塑优化期,城市发展模式进入转型期,城乡关系进入加速融合期。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很多国家开始把小城市和镇纳入发展的重点,比如,德国通过空间规划和区域政策引导工业向小城市和镇布局,带动了乡村地区的发展。日本通过统筹制定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促进产业和劳动合理布局,实现了城乡协调、良性互动。现阶段,要进一步加大对县城和小城镇的支持力度,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以产业、医疗和教育为重点提高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将县城建设统筹纳入农村现代化建设体系,让县城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鉴于我省建制镇关键性公共产品供给指标全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较大的现实,加快补齐建制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抓手,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当前,乡村建设的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且由于农村市场化程度较低,政府的投入难以带动社会性投入的持续增加,很多投入的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进一步发挥村集体作用,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抓手,在资金、土地、人才等关键要素支撑上,进一步深化并拓展改革成果。进一步落实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发挥村集体作为资本下乡的“桥梁”作用,鼓励村集体在土地流转、土地整治中充分发挥作用,创新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发展模式,进一步盘活废弃宅基地、集体经济建设用地,促进集体经济从土地、厂房等资产的租赁为主向股份合作经营为主转变。从政策上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镇级集体经济或跨村联合集体经济,打破各自为战的单个村庄发展格局。
作者:秦小玲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