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当前,我们正阔步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要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就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我们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瞄准集成电路、新能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关键领域,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核心技术人才,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各项发展事业中来。
高校要当好人才的“摇篮”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源头创新的主体,也是培养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的“摇篮”。要发挥一流大学主力军生力军作用,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抓好科教和产教协同,培养一流创新人才。
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教深度融合。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金字塔”、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要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重要作用,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系统科研训练,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持续增强数理化、文史哲等基础学科的实力,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自主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产教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科研院校作用,有效转化高校科研创新成果,让人才走出“象牙塔”,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深入产业发展第一线。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高校和高校之间、高校和地方之间的合作。推动企业设立工作站、校企研发中心等,将科技资源、“校内+校外”产学研转化成果转变为教学资源。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可以通过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共建共享、教师互聘授课、重大科研项目协同攻关等方式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高校与地方开展产教融合要围绕地方的核心技术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加快产教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将高校实验室的创新技术运用到地方生产实践中,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机衔接。
企业要成为人才的“蓄水池”
企业是联合产学研各方的创新联合体,也是聚集关键核心技术人才的“蓄水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有利于激发创新者的创新潜能,有利于吸引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队伍,促进人才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企业要不断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将“出人才”与“出成果”并重,建立科学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选育管用”机制,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进人才。可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平台,不断创新人才培育培训方式,开展技能提升行动、知识更新工程,强化重大项目、重要岗位和重点任务的骨干人才培养。
企业要发挥“出题者”作用,当好项目的决策者和组织者。面向“卡脖子”技术难题构建多方协同配合的创新联合体,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学科链与产业链之间的对接,探索建立“研发基地—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科研成果转化链条,积极构建良好的产教融合生态链。还要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创新联合体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构筑起拔尖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转化的高地。
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通过不断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赛马”“军令状”等制度,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把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成为培育科技人才的沃土。
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引导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着力解决企业科技人才政策、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关联、科研考评指标等问题,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重点评价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制定合理的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制度保障。人才培养有关政策要聚焦落实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聚焦解决重点产业链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人才评价标准要关注成果是否能够落地应用、目标任务是否有效实施等。
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在引才方面,可通过设立战略人才专项基金,建立跨界融合创新平台,实施“项目+人才”“平台+人才”等模式,着力完善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在用才方面,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还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赵光辉 作者系贵州新发展理念与多党合作高端智库研究员、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