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要闻要论 > 正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2022-10-11 16:38:22 来源:河南日报

[摘要] 社会建设关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整体水平,推进社会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社会建设关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整体水平,推进社会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的

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十四五”时期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切实落实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全面增进人民福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愁难盼的民生难题。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作为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补齐民生短板,扩大民生红利,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维护人民利益为重点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时代,进一步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特别是将人民反映最为强烈、最为急迫的现实利益问题作为重点来抓,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一个美丽、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创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机制,加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制度建设,完善维护人民利益的社会支持系统,妥善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通过合作治理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意见反馈制度等举措,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协商共治格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以改善人民生活为核心

社会建设提高水平、提升质量,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为核心,科学设计社会建设领域的制度和举措,提高优质资源的配置效率,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使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不断改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要准确了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实际需求,把握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民生建设等方面的诉求,在精确分析、科学研判的基础上制定合理有效的社会政策,实现公共服务供给和群众需求精准匹配,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推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切实形成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的工作导向,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此外,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建设智能化便民服务体系、电子政务信息平台、“一网通办”网上办事大厅等各类电子政务系统,提升全网通办、指尖办理、“一站式”服务等办事模式智能化水平,实现公共服务多渠道、全天候供给,提升公共服务的便捷化和可及性。

以实现人民共享为宗旨

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必须坚持“共享”价值理念,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治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进。人民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由人民创造的,也应有人民共同享有。应着眼于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畅通向上流动渠道,防止社会阶层固化,避免“内卷”“躺平”,形成一个相对公平、富有活力的社会发展环境。建立相对公平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促进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均等可及。促进城乡、区域要素自由流动,强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城乡、区域对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大对相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和帮助。(郑会霞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