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提出“两个确保”奋斗目标,作出全面实施“十大战略”的系统部署,描绘了今后5年乃至未来15年、30年现代化河南建设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既是“十大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他战略的保障支撑。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提出“两个确保”奋斗目标,作出全面实施“十大战略”的系统部署,描绘了今后5年乃至未来15年、30年现代化河南建设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既是“十大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他战略的保障支撑。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深邃考量、方向重点和实践要领,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夯实“两个确保”的制度基础、增强“两个确保”的强大动力。
一、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一招,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创新发展动能不断激活。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挂牌运行,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稳步展开。首批8个中试基地、10个产业研究院揭牌成立。确定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合作项目53项。启动重大科技专项首席专家(技术总师)负责制、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等试点,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财务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在郑州大学等11家单位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
(二)放权赋能改革深入推进。着力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出台35条、30条政策措施支持郑州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支持洛阳建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赋予郑州、洛阳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促进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把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着力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推动权责体系、财税体系重塑性变革,赋予县(市)255项、开发区136项省辖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将省财政直管县范围扩大至全部102个县(市),推动设区市强化市本级意识、做大做强城市经济。着力强化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功能,按照“一县一省级开发区”的原则和“两级五类”的划分标准,推动现有开发区整合、扩区、调规、改制,推动高水平“二次创业”。
(三)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释放。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顺利推进,省管工商企业实现集中统一监管,安钢集团、河南能化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扎实推进,河南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更名组建,省管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四制”改革全面铺开。完善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机制,清理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做法,实施民营企业对标提升行动,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一手抓存量,深入实施“万人助万企”活动,4万多名干部包联519万家企业,一大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一手抓增量,强化“项目为王”鲜明导向,滚动实施“三个一批”项目建设,全省工业投资比重提升到30%以上。全省各类市场主体突破800万户,居全国第5位,稳居中部六省第1位。
(四)行政管理效能持续提升。贯通省市县乡的一体化政务服务网全面建成,全面推行证照分离、照后减证改革,不见面审批事项占比达934%,营商环境评价实现县域全覆盖。持续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对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商务等部门内设机构设置、机制运转、职能发挥等进行重塑性改革,强化驻外办事机构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职能,启动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推动省直机关事务集中统一管理。坚持紧日子保基本、调结构保战略,持续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兜牢“三保”底线,大幅增加财政科技投入。持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建立乡镇政府权责清单、职责准入制度,推进人员编制“减县补乡”,基本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和“一站式”集成服务。完善优秀年轻干部培养机制,966名干部参与“墩苗育苗”双向交流计划。
(五)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抓好“一老一小一青壮”民生工作。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基础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职业教育总体规模和校均规模均居全国首位,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编制一流建设学科和一流创建学科建设规划,做到“一校一方案、一学科一规划”。统筹“五医联动”,构建分级诊疗格局,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集中带量采购的药品和耗材平均降幅超过50%,建设190个紧密型医共体、实现县(市)全覆盖,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逐步得到缓解。织牢织密社会保障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居全国第一,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70%以上。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要清醒认识到,河南改革不全面、不深化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一些干部观念视野、专业能力跟不上新形势新要求,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问题的意识不强;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距离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性问题还有差距,营商环境等改革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善,改革的整体效应没有充分显现;有些改革存在重方案制定、轻方案落实的现象,落地效果不如预期。
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纵深推动改革,需要统筹把握好几个方面的重大问题。
(一)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把市场和市场主体该做的能做的事情都交给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推动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更好结合。一方面要在全面改革上做文章,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实现改革举措有机衔接、有效贯通、有序联动;另一方面要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涉险滩、啃硬骨头,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
(三)推动创新驱动和改革撬动更好结合。改革是点燃科技创新引擎的点火系。我们既要通过改革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形成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新动力澎湃强劲的良好局面,又要以创新发展体制机制的突破带动全面深化改革,重塑各领域体制机制。
(四)推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更好结合。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们既要以规则机制创新加快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又要以扩大开放倒逼改革提速,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
(五)推动着眼长远和干在当下更好结合。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必须下定决心、保持韧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又要防止大而化之,对看准了的改革一抓到底、务求必胜,确保干一件成一件。
三、抓好标志性、战略性、牵引性重大改革
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需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领域改革。同时,要以开展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为总抓手,聚焦聚力抓好重大关键改革,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实现动能转换,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
(一)聚焦塑造发展新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高能级创新载体梯次培育机制,重塑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与中原科技城建设发展,深度嵌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完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共生耦合机制,推动主导产业、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打造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创新联合体等产业创新载体,标准化推广“智慧岛”等双创载体。完善重大创新需求与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推动财政科技投入刚性稳定增长,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完善科技项目生成和科研组织管理机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使用权、资源调度权和科技成果收益权。
(二)聚焦打造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着力推进地方金融改革,推动城商行和农村信用社重组改制,打造一流城商行农商行;深化基金创投改革发展,构建多元互补、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产业基金体系;实施郑商所优势再造战略,打造规范、开放、更具竞争力的一流交易平台。着力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制度,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探索低效闲置土地盘活利用机制,加大产业用地保障力度。着力推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化流动,深入开展“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畅通技能人才流动渠道和上升通道。着力促进数据价值化利用,完善数据产权和交易规则,建立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制度,促进社会数据与政务数据融合应用。
(三)聚焦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深入推进县(市、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和“一枚印章管审批”,确保一般性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时间压减至40个工作日以内、各类工程建设类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减至100个工作日以内。对标先进、对接国际,按照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目标,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投资创业沃土。更好适应“事”和“业”的发展需求,持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
(四)聚焦形成对外开放新优势完善制度型开放新机制。以“空中丝绸之路”为引领,推动“四条丝绸之路”融合并进,创新“四路协同”机制,加快建设以“一单制”为核心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构筑“一主、三副、多点”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发挥好自贸试验区“试验田”作用,理顺各片区管理体制,优化片区产业发展定位,健全自贸试验区20版政策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自贸试验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打造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划先行区。提升开放载体平台能级,依托航空港区申建自贸试验区扩展区域,探索“保税+口岸+高端产业”发展模式,争创国家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试点。创新招商引资制度机制,探索“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一体化推进的引资模式,建立市场化招商引资奖励机制。
(五)聚焦绿色低碳转型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制定落实碳达峰实施方案,完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体系,建立“两高”项目长效管理机制,推进重点行业减污降碳行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快建立健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深化“河长+”改革,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联合执法,和行政、司法衔接机制。统筹推进“五水综改”,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优化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机制,把水瓶颈变成水保障、水支撑。制定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标准,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形成有效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胡五岳 作者系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办公厅主任、省委改革办主任)(摘自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精神学习辅导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