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要闻要论 > 正文

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为“两个确保”提供有力支撑

2022-01-20 17:10:02 来源:映象网

[摘要]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节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省委书记楼阳生同志代表十届省委所作的报告全面客观、实事求是。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节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省委书记楼阳生同志代表十届省委所作的报告全面客观、实事求是。报告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成就,深入分析、科学研判了河南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两个确保”,明确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大战略、主要任务、重要举措,描绘了全面建设现代化河南的宏伟蓝图,是指导全面建设现代化河南、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重要文件。

党代会报告对科技创新浓墨重彩,既充分肯定了我省科技创新取得的显著成就,又加压奋进,提出科技创新方面的目标为:到2035年,综合实力、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列,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建成国家创新高地。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五个基本形成、五个显著提高”的目标,其中第一个目标即一流创新生态基本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实现全覆盖,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业潜力有效激发,创造动力竞相迸发,国家创新高地呈现雏形。

在发展战略上,将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排在首位。其内涵为: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做强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集聚创新人才,完善创新制度,优化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在主要任务上,提出着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共生耦合,增强科技硬实力、经济创新力。

在重要举措上,提出“六个一流”的安排部署,即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凝练一流创新课题、培育一流创新主体、集聚一流创新团队、创设一流创新制度、厚植一流创新文化。

党代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部署非常全面,同时也很有针对性,充分体现了省委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以前瞻30年的眼光看问题、作决策、抓发展的非凡胆识和气魄,充分体现了省委对于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也为我省科技创新事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围绕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总目标,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对标对表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高质量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为实现“两个确保”提供有力支撑。

在总体部署上,坚持“两头抓”: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和对接,努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强化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营造创新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

在战略导向上,突出“聚焦顶尖、夯实基础、补齐短板”:“聚焦顶尖”,即以前瞻30年的眼光、打破常规的创新举措,在高水平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一流学科、世界前沿课题、重大关键创新成果上实现重大突破,在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体现河南担当,打造河南省科技创新的标杆和名片。“夯实基础”,即着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加快培育壮大一大批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载体,实现创新主体高效联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从而深刻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补齐短板”,即强化政策引领和考核导向,加快补齐河南在投入、人才、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全面完善河南省创新体系、提升全域创新能力。

在工作任务上,突出“七抓”,即抓创新平台,着力凸显战略性引领性;抓创新主体,着力扩总量强覆盖;抓创新项目,彰显“项目为王”理念;抓创新载体,突出功能性服务性;抓创新人才,突出高校、企业和平台需求;抓体制机制,突出系统性和协同性;抓创新布局,着力提升集中度显示度。

在关键举措上,着力“六个一流”,在以下八个方面协同发力。

一是重构重塑实验室体系。主动对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争创种业国家实验室,争取嵩山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分支机构(基地)。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为契机,促进在豫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一步与省内外相关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优化调整研究方向,充实骨干研究力量,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力争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中均能跻身入列。在网络先进防御、药物化学、动物免疫学等领域再择优培育创建5家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等3家省实验室加快建设,同时采取省市联动的方式,再谋划一批省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

二是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前沿研究。积极融入国家战略,部省联动实施一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聚焦大型成套装备、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等领域重大科技需求,以及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类脑智能、前沿新材料等前沿领域,集成省、市(县)以及各创新主体资源,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分类施策、联动实施一批重大创新项目;聚焦国家和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在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先行布局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平台,通过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实现合力攻关。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态环境、作物育种等领域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一批省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国家超算郑州中心、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发展,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大型科研仪器双向奖补等方式,加快构建创新应用生态体系。进一步完善省自然基金资助体系,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培育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

三是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实现“四有”,即有研发机构、有研发人员、有研发经费、有产学研活动。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支持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惠企政策落实力度,加强科技创业孵化和科技金融支持,持续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走深走实,确保转办问题办理质量,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大企业整合行业创新资源,主导建设开放式创新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开放产业资源、应用场景和研发需求,开展专业孵化服务,推进合作研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等服务平台开展研发活动。

四是推进重要创新载体建设。谋划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沿黄科技创新带。持续推进郑洛新自创区建设,在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布局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平台。高标准做好郑州、洛阳、新乡高新区的规划修编和扩区,加快推进信阳、许昌、三门峡国家高新区建设。持续开展“一区多园”建设,拓展高新区发展空间。推进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加快推进郑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发展。推动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与中原科技城有机融合,与知名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共享平台,汇聚创新要素,实现融合发展。

五是促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和转移转化。依托龙头企业、重点园区、高校院所建立一批开放型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力争实现重点产业集群全覆盖。依托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度。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科学家及科研团队交流合作,以中试熟化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中小企业孵化为主要任务,引进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健全科技成果评价激励机制,深入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使用权试点改革,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重大科技成果发布对接活动,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品牌。

六是推进科研项目组织方式改革。遵循创新规律,完善由基础研究、应用攻关到工程化产业化的计划链条,建立需求导向的项目形成机制,持续优化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项目组织方式,布点试行“双专”(首席专家+项目专员)负责制、签订“军令状”、“里程碑”考核等管理方式,探索开展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试点。结合科研体制重塑性改革,以重点产业为“经”,以项目、平台、人才、主体等创新资源为“纬”,按照产业发展需求推行“网格式、一体化”的资源配置新模式,推行经费“直通车”“包干制”改革试点,改进支持方式,全面开展预算绩效管理,赋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成果受益权。

七是强化创新生态的评估和考核。构建河南创新生态评估模型,对创新生态建设进行摸底、跟踪、监测和评估。大幅提高创新指标考核权重,将研发投入、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和评价体系当中。建立创新导向激励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厚植创新文化,大力倡导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学普及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支持多元化主体创新创业,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八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关于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意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工作方案》,在战略科技力量部署、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主体培育、人才引育与评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载体发展、科技开放合作、科技创新治理、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细化政策措施,为国家创新高地建设保驾护航。充分发挥政策协同效应,强化科技、教育、财政、投资、土地、税收、人才、产业、金融、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审计、纪检监察等政策协同,形成目标一致、协作配合的政策合力,最大限度发挥政策叠加效应。(陈向平 作者系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摘自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精神学习辅导百问)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