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要闻要论 > 正文

牢固树立坚持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念

2021-12-01 10:24:10 来源:映象网

[摘要] 坚持系统观念,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念作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从系统整体来认识和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用系统方法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工作的整体性、预见性、协同性。

系统观念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具体科学和具体方法,是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观察思考问题、谋划推动工作要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念作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从系统整体来认识和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用系统方法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工作的整体性、预见性、协同性。

一、以唯物辩证系统观为根本指导

系统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万物的基本观点。我们所坚持的系统观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唯物辩证系统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世界是由各种事物、现象和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结成的整体。恩格斯指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而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物体,是指所有的物质存在。”自然界之所以能够统合为一个整体大系统,根本在于它的物质统一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当然也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和存在形式,“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3卷,383页。]。这表明,多样的世界有统一的物质本质。这是唯物辩证系统观的哲学根基,为我们从系统整体上认识把握世界提供了根本依据。 

唯物辩证系统观认为,系统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方式[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和发展演变。系统是标志事物联系和发展特定形式的重要范畴,[点击:16566  作者:冯鹏志    来源:前线理论圈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0-12-04 10:07:03]是从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上对宇宙万物存在和演变过程中所结成的关系的描述。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都具体地表现为特定的系统关系,没有绝对孤立的存在。系统是多层的,每一个系统都由若干要素组成,而要素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也由若干子系统构成。宇宙就是由层层相套、环环关联的,具有自组织性、复杂性的子系统构成的超级复杂巨系统。但仅有各子系统的机械拼接并不构成系统,只有在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存在系统,即系统“只能通过自己的广义的内聚力即通过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来说明”。[ 庞元正、李建华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经典文献选编》,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149页。]任何系统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永恒的演化进程中。系统演化的动力来自于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互动的内容主要表现为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本质是不同系统之间的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作用。

基于上述认识,唯物辩证系统观主张,不应把事物、过程看作是实物、个体、现象的简单堆积,而应如实地把他们当作系统,以对系统的深入、全面的把握代替对事物内外部因素的孤立考察。[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

二、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系统整体地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演变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复杂系统进行研究,提出了科学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包括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等五个子系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了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与人口要素、自然环境要素构成了社会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社会有机体系统各要素之间时刻都在发生着复杂互动,推动着社会系统不断自我运动、发展变化,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仅是一个系统,而且是一个有机体。换言之,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早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就使用了“社会有机体”这一概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 603页。他说:“谁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构筑某种意识形态体系的大厦,谁就是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就是把社会的各个环节变成同等数量的一次出现的单个社会。其实,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唯一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呢?”],认为社会是一个一切关系同时并存又相互依赖的有机体。社会有机体中的要素相互依存,并从属于总体。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讲到:“这种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制在历史上就是这样生成为总体的。” 社会有机体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马克思明确指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第 10页。]变化的动力是有机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复杂互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版第 30 卷第 236—237 页。]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杨春贵:《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102页。]社会有机体成员通过改造自然的劳动,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不断实现自身的新陈代谢。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运用系统思维研究人类社会的典范,“是历史唯物主义渗透到人的发展、社会活动等领域中去的中介理论”[ 陈志良、杨耕:《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载《哲学研究》,1990 年第1期,第35页,]。

总之,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进行研究,形成了关于人类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结构演变、形态演进和优化发展的一系列思维成果和原则,为我们观察认识一切人类社会领域的现象和运动,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推进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根本思想和工作方法。

三、善于运用系统思维认识世界、思考问题

系统思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马克思是现代系统方法的创始人,是运用系统思维和方法研究哲学和社会科学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第一人。[杨春贵:《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89页。]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从哲学上启发和引导了现代系统论和系统科学的诞生。20世纪30年代以来,现代系统论逐步创立并快速发展,涌现出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等一批重大成果,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思维认识世界、思考问题,就是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对待,着重考察其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关联性、平衡性及时序性等特征,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存在和演变规律。

一是从整体上把握认识对象。所谓系统,首先是一个功能整体,具备特定的整体功能。这种整体功能具有“非加和性”,不是要素功能的简单加总,而是由要素相互作用在系统层面涌现的新质态。因此,整体相对于部分具有优先性。我们思考问题首要关注点应是系统整体而非部分要素,根本出发点是提高系统整体功能而非个别要素功能。 

二是分析系统结构对功能的影响。结构是系统内要素与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状态和相互作用方式。结构变化会引起系统质态和功能的变化。要通过分析比例、秩序和作用方式等变量,探寻系统结构与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找到通过优化系统结构提升系统功能的路径。

三是探寻不同层次的特殊规律。层次标识着系统内部的等级关系。不同层次既遵循共同的运动规律,又有各自的特殊运动规律。这是要素通过相互作用在系统层面涌现出新功能的同时生成的新的规定性。层次分析就是要揭示系统的内在层次,既重视发现系统的共同规律,又要研究不同层次上的特殊规律,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四是注重考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对系统演化的影响。开放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每个系统都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生灭演变的。要注重考察分析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与系统自身有序性之间的关系,探索通过调节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内容、方式和强度等,优化系统演进方向的可能路径。

四、善于运用系统方法推进工作

系统整体推进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工作方法论的重要特征。运用系统方法推进工作,就是要把系统观点和系统思维贯彻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加强前瞻思考、注重整体谋划、做到协同推进各项工作。

一是增强整体性,着力增强系统核心功能。系统之于要素处于统领支配地位,要素不能凌驾于系统之上、脱离于系统之外。系统的功能是“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9页。],只能在系统整体层面呈现。要素的功能只能在服务于整体功能实现的过程中才能展现出来。系统整体与要素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坚持局部服从整体,准确理解自身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功能定位,自觉融入大局,在大局中思考谋划自身工作,增强使命感,紧紧围绕主业主责发挥好自身功能。要把增强系统的整体功能置于优先位置,围绕增强系统核心功能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各项工作,使得要素功能的优化提升更加高效地转化为系统整体功能的增强。要高度重视调整优化系统结构,善于通过调整优化系统内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容和方式,推动系统整体功能提升。 

二是增强前瞻性,主动引导干预系统涨落。系统的演化遵循涨落有序律,即通过涨落,逐步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的演化。涨落普遍存在。现实中系统内各要素从外界获取物质、能量和信息是非平衡的,这就使得一些子系统涨起,一些子系统落伏。涨落可以使系统达到新的有序,也可以破坏系统的稳定性。涨落推动系统有序态变迁过程中会出现一个临界点。此时,涨落可能会引起系统突变,使系统跃迁到新的有序态。突变在实际中表现为一种前途,但逻辑上存在多种可能,即系统的演化在突变时面临分叉。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开放系统可以通过引入负熵,对涨落、突变和分叉进行干预,使涨落成为系统发展演进的建设性因素。系统涨落有序律告诉我们,推进工作要增强前瞻性,善于由此及彼看到系统未来涨落趋势、见微知著及时把握系统涨落的变化,提前布局,引入负熵,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对一些要素的涨落进行干预,控制涨落的规模,让系统既保持活力又不出现混乱,调控涨落的方向,引导推进正向涨落,抑制消除反向涨落,促进系统不断达到新有序阶段。

三是增强协同性,干预引导序参量演化进程。协同是指要素间的相干能力。系统以自组织方式建立时空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向更高级组织状态演变都离不开协同。系统具有良好的协同性,要素间的互动就会协调协作,产生拉动效应,推动系统向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演进。增强系统是协同性,关键是要增强系统内部要素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是适配性。

在系统演化进程中,要素的状态变化会出现快慢差异。当接近系统质变的临界点时,慢变化要素的演化进程对系统整体就具有决定性意义。这类要素被称为序参量。协同理论认为,序参量相对于快变化要素处于支配地位。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增强工作的协同性,要高度关注系统中的慢变量特别是序参量,补齐要素短板,缩小快慢参量之间的差异,着力增强要素演化在时间上的适配性。 

系统内要素突变的走向存在分叉。与系统演化方向和功能发挥相背离的分叉会降低要素间的适配性,弱化系统功能。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干预要素的突变分叉,引导正向分叉发生,把方向错误的分叉通过二次分叉扭转回来,增强各要素作用在空间上的适配性。

任何一个自组织系统,都必须持续地从外部环境吸收物质、信息和能量才能对抗内部熵增,推动系统向更高形态的有序结构演进。这就要求我们要畅通循环渠道,优化输入的内容和方式,增强自身工作与平行系统和上层系统等外部环境演变的适配性。(李涛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