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取用,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列为地球当前面临的三个全球性危机。
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取用,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列为地球当前面临的三个全球性危机。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深入阐述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倡导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展现了对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科学指引。
人与自然紧密联系,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系统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为推进全球环境治理指明了方向。习近平主席指出:“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崇尚,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拓展和深化。呼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体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崇高追求和开放包容,也增强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实中突出表现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人类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而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做到发展和保护的辩证统一。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了“六个坚持”,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六个坚持”体现了对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远见卓识,展现了中国参与全球气候环境治理的宽广格局。“六个坚持”也体现了中国对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向世界展示了负责任大国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必将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实践进一步走向深入。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从未缺席。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懈努力。中国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我们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通过法律、行政、技术、市场等多种手段,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到实践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国宣布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中国迎难而上,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广泛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中国展现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责任担当,推动全球环境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作者马俊杰 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09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