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中原党建 > 正文

以魂塑根 以根铸魂

2023-07-17 08:53:06 来源:河南日报

[摘要]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唯物主义传统相契合。

周海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这一重大论断,深化了对“两个结合”的认识,深化了对党的理论创新规律性的认识,也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

“魂脉”和“根脉”之间相互契合

1926年,郭沫若在《马克思进文庙》中,以文学化的语言描述了马克思和孔子的隔空对话。马克思感叹:“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是一致的。”孔子也说:“单只要能够了解,信仰你的人就不会反对我了,信仰我的人就不会反对你了。”作为“魂脉”的马克思主义和作为“根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诸多契合。

二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理想社会的表达集中体现在《礼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与之相应的,马克思主义也勾勒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契合,是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唯物主义传统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资源,荀子就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自然的运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种唯物主义传统,从先秦到近代一直传承。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不可知论”、神秘主义等都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想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辩证思维,如“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过犹不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

此外,二者在自然观上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群己观上都强调集体至上,在世俗观上都追求入世等。但是,光有契合是不够的,契合只是结合的前提,还需要相互融合、化学反应。二者结合,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兼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裹掉了马克思主义,而是既保持各自的独立,又在互动融合中孕育了新理论、新思想。

“以魂塑根”激活“根脉”优秀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地位,源于它蕴含的独特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在宇宙观上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安土重迁、敬畏自然等民族心理和价值倾向。在天下观上追求“天下为公”,这使得中华民族始终把“和”作为处理周边关系的准则,避免了一些西方国家因崇尚武力、穷兵黩武走向毁灭的道路。在社会观上强调“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这使得中华民族能够不断在民族融合中保持与时俱进,“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道德观上崇尚“修齐治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使得中华民族每逢遭遇外辱时,总是涌现出大批担当之士,做“民族之脊梁”。这种优秀的文化基因,塑造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征,成就了中华文明具有数千年绵延不断的强大生命力。

但是到了近代,中华古代文明在和西方工业文明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完成自我更新与超越。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中国的仁人志士也曾尝试从西方引进新的思想,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等,但最终都因水土不服而未能解决中国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帮助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对“根脉”来说,如果没有“魂脉”对其“以魂塑根”,它不可能自发形成现代文明。“魂脉”和“根脉”虽有契合,但更有超越:一是本质属性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农耕文明,而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欧洲工业革命之际,本质上是现代工业文明;二是核心要义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要义在于“和”,而马克思主义除了强调“和”以外,还强调“斗争”;三是最终目标不同,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更好维护封建统治,而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

正是这些超越,“魂脉”激活了“根脉”优秀基因。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以根铸魂”推进“魂脉”与时俱进

“魂脉”之所以能够不断与时俱进,首先源于它开放包容的理论品格,能够不断从“根脉”中汲取精神和智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他们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包括各国历史文化的结合。

从主观条件来看,“以根铸魂”推进“魂脉”与时俱进,也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远见卓识与高超智慧。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都离不开领导人高度重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重视“以根铸魂”。

毛泽东思想开了“以根铸魂”的历史先河。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早在1938年就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正是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他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体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实事求是最早出自《汉书》中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中的“群众”二字最早出自《荀子》中的“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独立自主更是中华民族“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气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以根铸魂”上作出新的原创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以根铸魂”。他多次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旗帜鲜明提出“第二个结合”,并指出它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在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不断推进“以根铸魂”,比如他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都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来源于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理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来源于强国富民、公平正义理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来源于礼乐文明、化成天下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来源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念;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来源于以和为贵、亲仁善邻理念。

在“以魂塑根”“以根铸魂”中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理论建设的宝贵经验。在“第二个结合”中,“魂脉”居于领导地位,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的,这是推进结合的方向保证;“根脉”处于基础性地位,这是由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基因决定的,这是推进结合的深厚底蕴。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