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唯有较真碰硬、真抓实干,才能创造辉煌成就、书写美好未来。
唐建兵 王志立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唯有较真碰硬、真抓实干,才能创造辉煌成就、书写美好未来。实干既是一种素质和境界,更是一种精神和作风,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锻造出来的实践品质和政治本色,是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孕育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要大兴调查研究,而调查研究做得深不深、问题抓得准不准、解决方案实不实,关键取决于我们有没有真抓实干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和担当作为的能力。
奔着问题去调研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既要有“身入”基层的积极行动,更要有“心至”基层的高度自觉,要讲真话、听民声、察实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
“身入”解决的是“在场”的问题,这是做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前提。“身入”就是要围着群众转,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真实了解群众愿望、主动回应群众诉求,真正察看民情、体悟民意。
“心至”解决的是“在状态”的问题,这是做好调查研究的关键所在。不仅要有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态度和勇气,直接奔着问题去,低头向群众取真经,而且要注重践行“换位沉底”,摆正身份、转换角色、走进群众。
“在状态”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靶向思维。要以“一竿子插到底”的劲头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拿出较真碰硬的决心和魄力,牢牢抓住问题的“牛鼻子”,瞄准靶点、踩准落点、箭指要害。要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掌握基层的实际情况,善于透过纷繁现象抓住事物本质、在复杂矛盾中把握内在规律,少作指示、多提思路,少说功绩、多讲问题,获得贴近基层实际、贴近群众生活的调研数据和原始资料。
扑下身子到基层
开展调查研究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复杂工程,更是一项听民声、传民意、解民忧的社会工程。要切实把准把好调查研究的“方向盘”,切忌心浮气躁、眼睛向上见物不见人,要始终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放下顾虑、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基层是最大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群众是最好的老师。“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到问题一线,贴近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带着深厚感情、满怀责任担当,俯身基层、走近群众。要充分尊重群众、平等对待群众,戒掉官气,生活上接近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作风上密切联系群众,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真心实意和群众交朋友。要勇于放下“臭架子”、撂下“假面子”、甘当“小学生”,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沉下去调研、静下心思考,善于概括凝练群众创造的成功做法和新鲜经验。要牢牢站稳群众立场,主动深入群众生活、走近群众心间,实地察看、现场倾听、当面问询,以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更加真实地了解基层、了解群众的真实情况。要坚守党性原则,厚植为民情怀,始终秉承“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的工作理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体察民情、倾听民意、造福民生,把调查研究的好事实事真正做到群众心坎上。
真正把问题解决好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历史反复证明,调查研究是干好工作的“传家宝”、破解难题的“金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谈调查研究》的报告中指出:“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查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
防范化解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要善于出实招、硬招。高质量、见成效的调查研究是破旧立新的思想孕育过程,是化蛹成蝶、破茧而出的拼力挣扎过程。精准发现问题、找准症结、定性准确是调查研究的“前半篇文章”,提炼升华调研资料并推动成果转化是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要做到“两篇文章”严丝合缝、精准对接。调查研究是工作方法,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等于解决了问题,将成果转化为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措施和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才是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
因此,要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实地看到的、亲耳听到的真实情况进行梳理归纳和系统总结,逐一形成问题清单、落实责任清单、明确任务清单,消除痛点、疏通堵点、破解难点,第一时间高质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调查研究的实际成效促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的持续稳步提升。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淮北师范大学研究基地,河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