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经济大省,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面临的任务更重、难度更大、期望更高,迫切需要突破惯性思维、摆脱路径依赖、拓宽发展赛道、转换增长动能、重塑竞争优势,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胡美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经济大省,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面临的任务更重、难度更大、期望更高,迫切需要突破惯性思维、摆脱路径依赖、拓宽发展赛道、转换增长动能、重塑竞争优势,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巩固交通区位优势,推动枢纽经济集聚起势开放发展
河南区位交通优势显著,但枢纽集疏功能不强,生产要素“过而不留”“流而不聚”等问题突出。对此,省委以实施优势再造战略为牵引,着力强化通道、枢纽、产业衔接互促,一体推进大枢纽、大物流、大产业联动发展,促进枢纽偏好型产业高效集聚,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一是提升内联外畅通道优势。省委实施优势再造战略以来,全省交通领域优势持续巩固提升,对外骨干运输通道更加畅通,去年全省高铁里程突破2000公里,在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郑州机场新开通洲际货运航线9条,全货机航线达到48条,已形成横跨欧美亚、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国际货运航线网络;“两河两港”6个航道港口项目集中开工,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825公里,豫货出海通道进一步拓宽。当前,全国各地交通设施加速发展,区域综合交通正在由“单中心、米字形”向“多中心、网络化”趋势演化升级。要适应现代化枢纽经济发展需求,强化“铁、公、空、水”协同发力,聚焦铁路拓展成网、公路加密提质、民航强枢增支、水运通江达海,持续拓宽出省出海出境大通道,推动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更高层次畅通流动和高效配置,巩固我省在新发展格局下的综合交通网络新优势。二是增强枢纽集疏组织功能。建设枢纽的目的在于增强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吸附和沉淀效应,在通道“引流”的基础上通过枢纽“驻流”提升区域聚合要素资源的能力。近年来,我省聚焦建设“1+3+4+N”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层级分明、相互衔接的现代化枢纽体系,不断增强枢纽对要素的集疏功能,比如去年郑州机场北货运区、中国(郑州)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等标志性工程项目投入运营,推动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年货邮保障能力由50万吨提升至110万吨,郑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影响力实现了显著提升。当前,全国枢纽竞争日趋激烈,要立足基础优势强化与国内外重要枢纽的差异化竞争、协同化发展,聚焦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着力加强枢纽承载设施建设,巩固提升枢纽发展能级,推动货物资源由“过路”转向“集结”,不断增强枢纽对要素资源的集疏和黏性效应,强化产业链、供应链耦合组织能力,更加高效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三是壮大枢纽偏好产业集群。发展枢纽经济关键在于将交通枢纽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打造竞争优势突出的枢纽偏好型产业集群,推动“流量”变“留量”。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区位交通比较优势,坚持以现代物流为牵引,以制度型开放战略为带动,大力发展航空偏好型、陆港偏好型等枢纽偏好型产业,枢纽经济总体规模不断壮大、综合带动力持续增强,已成为推动河南优势再造、促进高水平开放发展的关键支撑。2022年,郑州航空港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临空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超聚变服务器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航空产业集群发展效应逐步显现;陆港经济加快发展,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功能不断提升,全年开行中欧班列(中豫号)1713班次。未来一个时期,要统筹综合立体交通网和区域产业协同布局,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尽快研究制定发展枢纽经济的专项政策,推动口岸、枢纽、平台和产业协同联动,加快提升口岸经济发展规模水平;着力完善郑州临空生物医药园、河南航天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平台要素集聚和承载功能,推动航空经济提质增效;加快郑州国际陆港航空港片区建设,强化中欧班列省内统筹、省际合作,推进实施中欧班列省内货源发掘和“班列+园区”行动,推动运贸产联动发展,做大做强陆港经济;依托周口港、信阳港等内河港口积极发展新型建材、食品加工、船舶制造等临港产业,加快打造新兴临港经济区。
迭代产业基础优势,推动产业优势再造换道领跑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聚焦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六新”突破,深化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耦合,统筹实施创新驱动、优势再造、换道领跑、数字化转型等战略,加快推动产业基础优势向现代产业体系优势转变。一是深化产业链创新链耦合发展。省委坚持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首位战略,持续深入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推动产学研用链条加速贯通,去年全省新建7家省实验室、15家省产业研究院、28家省中试基地、12家省创新联合体,标准化“智慧岛”建设实现省辖市全覆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突破50%,研发经费突破1100亿元。二是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我省在金属材料、化工材料等基础材料以及轴承等基础零部件领域优势突出,焦作锂离子电池材料、三门峡电子铜箔材料等许多产品已经处于产业链价值链关键环节,具备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拓展的优势条件。要瞄准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需求,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为抓手,以“专精特新”为方向,强化数字赋能、绿色转型发展,推动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软件创新突破和优势再造,着力培育打造一批行业单项冠军产品,支撑带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省委在实施换道领跑战略中,坚持把抢滩占先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作为重点,着力抢跑新赛道、打造新支柱,去年在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优势特色领域布局了1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群规模突破万亿元,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郑汴洛濮氢走廊、郑州元宇宙产业园等一批标志性工程项目落地实施,推动全省规上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3%、8.0%,增速分别高于规上工业7.2、2.9个百分点。未来一个时期,要抢抓风口产业发展机遇,依托链主资源、配套优势、市场空间着力壮大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新兴产业链群,推动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尽快形成市场规模,积极打造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释放内需规模优势,推动供需适配高效协同
我省人口数量多、经济总量大,投资需求和消费潜力巨大,但受人口结构、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供需结构性错配问题突出,投资消费潜力与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地位还不相匹配。要充分发挥我省内需规模优势,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供给体系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适配性,促进供给和需求实现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推动内需规模优势向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优势转变。一是加快释放消费潜力。去年我省积极应对疫情对消费的冲击,研究制定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实施方案,推进实施加快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组织开展汽车、家电、餐饮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推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407.4亿元,增速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当前,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矛盾困难的主要方面,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创新消费场景,改善消费条件,增加消费能力,着力稳定扩大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加速恢复商贸、文旅等接触性消费,大力发展平台经济、首发经济、共享经济、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消费潜力。二是扩大有效投资需求。省委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2021年7月以来按季度先后开展了七期“三个一批”活动,强力谋划推进实施一批强基础、补短板、利长远的重大项目,特别是去年组织开展稳经济重要项目集中攻坚行动,带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7%、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更好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把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作为战略重点,加快完善项目谋划储备、推进建设、要素保障等机制,深入开展重要项目集中攻坚,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努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三是提升供需适配水平。要立足我省消费市场优势、产业基础优势等强化针对性招商引资,不断完善提升我省重点产业链本地化配套能力;以装备、食品、电子等万亿级产业为重点,强化整机和终端消费品牵引,带动产业下游企业协同联动发展;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为载体,常态化开展产销、产融、用工、产学研“四项对接”,积极搭建供需合作平台,引导中小企业融入链主企业供应链体系,不断完善和丰富区域产业生态体系。
(作者系河南省项目推进中心研究部主任、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