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智理河南 > 正文

乡村文化的韧性建设路径

2024-01-15 23:41:33 来源:映象网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我国广阔的乡村土壤,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同时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我国广阔的乡村土壤,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同时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然而,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乡村人口的大量流失,在民居建筑空废、聚落形态空心等乡村硬件问题加剧的同时,乡村传统的社会关系网络和自治体系逐步瓦解,最终导致乡村文化脆弱性凸显,具体表现为传统手工技艺濒临失传、特色节庆习俗逐渐消失、村民文化自信快速消解等。202310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继续推动文化繁荣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及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在乡村衰退问题已成为全球性趋势的情况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将韧性理念与乡村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提升乡村文化的韧性能力是新时代的重要议题。

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构筑乡村文化的缓冲能力。乡村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既包括了传统建筑、文物古迹、历史街巷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涵盖了民俗节庆、民间艺术、民间信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面临外部扰动冲击时,这些在岁月长河中积淀形成的优秀文化遗产及其具有的较强抗压性能够有效减少扰动冲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维持文化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其中,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好传统建筑修缮、重点文物腾退、环境整治提升等工作,保留乡村传统风貌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一方面要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建设乡村文化礼堂、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乡村戏台等公共文化设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要与乡村非遗文化资源有机融合,广泛开展以村民为主角的、接地气的文化活动,既能培养村民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又能展示乡村蓬勃的文化气息,促进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承。

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提升乡村文化的适应能力。政府一方面要制定乡村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全面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妥善保护、合理利用极具乡土特色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做好宣传号召,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落实村规民约制定、宣传、实施等工作,让村民了解、重视、传承乡村文化,形成讲规矩、守礼节、知荣辱的乡村文明新风。文化企业应加强对乡村文化产品的开发力度,深入挖掘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品牌,扩大文化产业经济规模。村民需强化主体意识,主动了解并自觉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培养乡村文化建设的使命感、成就感、归属感,成为乡村文化传承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

坚持守正创新,激发乡村文化的转型能力。第一,立足乡村在地文化,合理植入异地文化,用艺术激活乡村文化,塑造乡村文化新面貌。例如,将传统民俗表演活动等人文艺术融入现代时尚,推出特色主题节庆、创意艺术展览、创新文艺演出等文化展现形式。第二,推行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旅游模式,打造创意乡村景观,发展创意农业,实现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农品变商品、劳作变体验的转型升级。同时,积极吸纳相关技术人才,结合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研发智慧旅游系统,合理借助短视频、公众号、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乡村文化传播,展现乡村魅力。第三,促进新型文化消费,以文化创新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如通过创意包装和设计,让乡村风貌、乡村故事看得见、带得走。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吸引相关资本和人才聚集,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发展,在解决村民就业问题的同时,构筑起助推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

作者:何艳冰 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BGL261)阶段性成果)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