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讲故事”是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实效的基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红色文化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故事是最好的营养剂。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贵在深挖党史史料,学好红色党史,讲好红色故事。用“讲故事”这种易懂、易记、易接受,可听、可感、可共鸣的叙事方式,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
“讲好故事,事半功倍。”讲故事之所以能够说服人,是因为它能在讲述者和受众之间,迅速建立情感联系,产生思想共鸣。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极为重视河南在全国革命中的地位。近百年来,河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写下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也产生了一系列不同主题的红色文化故事,主要包括党的建设、根据地斗争、长征、中原抗战、中原突围、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革命战争年代的系列故事,以及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以奉献和奋斗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故事,如焦裕禄、红旗渠、新乡先进群体、河南好人等系列故事。这些故事都是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源。思想政治教育重在触及心弦、直击麻骨,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而人的情感激发往往因“事”而触动,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往往因“情”而走心。只有深入挖掘党史史料,讲好红色故事,贯“道”于故事之中,通“道”于故事之间,才能能吸引人、打动人、影响人。
“理论灰色,故事常青。”没有一种抽象概念比真实故事更有说服力,没有一种理论灌输比真情实感更能打动人。讲好红色故事,重在对河南红色文化中体现党群关系、军民鱼水情等系列故事的挖掘和传播。河南是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后不久,就在此建立党的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逐渐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尤其在最黑暗和最危急的时刻,群众的支援和帮助是我们党和人民军队渡过一个个难关和险情的重要条件和基础。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罗山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在即将由河南进入陕西境内时,敌方动用一个师的兵力在三门峡卢氏五里川、朱阳关、黄沙镇一带堵截,控制了入陕大道,企图以逸待劳,阻止红二十五军进入陕西,达到围歼红军的目的。在红二十五军面临前堵后追的危急时刻,货郎小贩陈廷贤潜入敌军重兵把守的县城为红军购买急需物资,打探敌情,并跟随红军行动,帮助红军从一条“七十二道文峪河,二十五里脚不干”的隐蔽小路迅速西进,使得红军避免与敌重兵作战,从而化险为夷,走出绝境。陈廷贤为红军带路的故事感人至深,而他愿意在关键时刻出手相助,正是因为他知道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是穷苦百姓的部队。此类历史事件很好地反映了党与群众关系的紧密结合和密切联系,是强化群众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支援和帮助的典型历史事件。以尊重历史为基础和前提,不断挖掘和研究河南红色文化故事的典型事例,当好红色故事主讲人、传颂人、传播人,才能切实担当好传承红色基因的政治责任、历史责任,让红色基因历久弥新、永放光芒,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故事虽小,作用至大。”古往今来,人都有听故事的天性,因为很多深奥的道理,可以通过故事讲得深入浅出、入心入脑;很多抽象的理论,可以通过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形象生动。讲好红色故事,重在对河南红色文化中“精神”系列故事的挖掘和传播。河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以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为代表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一笔笔宝贵精神承载了中原文明中最辉煌灿烂的优秀成果,历经岁月洗涤和历史考验,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大地熠熠生辉,历久弥新,成为推动河南社会变革的活水源泉,是河南红色文化资源中最能体现价值追求的部分。大力弘扬和践行河南红色精神,是实现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目标指引和力量源泉。让一座座精神丰碑中所凝结的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坚持真理、敢为人先的爱国情感、价值追求和坚定理想信念在新时代鲜活生动起来,作为精神族谱植入河南人民心中,形成最朴素的情感和干事创业的动力,必须找准切入口和契合点。以娓娓道来、激情澎湃或潸然泪下的讲述方式和饱满的情感讲述河南红色文化故事,无疑是激发河南红色精神的生命力,进行情感传递和表达,形成价值认同和产生精神共鸣的有效方法。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2020JC70)、何家冲学院调研课题(DS2020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姣艳 信阳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