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共建 > 正文

从黄河文化中塑造新时代的河南精神

2022-12-14 12:02:38 来源:映象网

[摘要] ”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新时代展现出了新的发展活力,并以新的发展势头在文化激荡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对黄河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更好地同世界多样化文化相通相融,更好地展示黄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塑造伟大时代黄河文化中的河南精神,是当前黄河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大象新闻客户端、映象网《智库河南》频道推出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专家学习报告——理“响”中国,邀请中央、省直、各地市权威专家、学者,与广大网友一起畅谈学习体会,分享学习心得,同唱奋进凯歌。今天推出——《从黄河文化中塑造新时代的河南精神》。

 

 

从黄河文化中塑造

新时代的河南精神

□陈建魁

 

核心提示: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新时代展现出了新的发展活力,并以新的发展势头在文化激荡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对黄河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更好地同世界多样化文化相通相融,更好地展示黄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塑造伟大时代黄河文化中的河南精神,是当前黄河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黄河文化孕育的实干精神、担当精神、创新精神和开放精神等等,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永恒意义,应当积极弘扬和大力培育。

一、实干精神

实干精神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内涵。大禹在艰苦的条件下,改堵为疏,治河十三年成功。明代潘季驯一生四次治河,不辞辛劳,多次深入工地,“日与役夫杂处……沐风雨,裹风露”,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策。古人尚能如此,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弘扬这种实干的精神,把实干精神落实到我们的工作中,体现在我们的行动上。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个“实”既是实在,又是实干。“河南精神体现的不仅是敢干、实干、苦干精神,更是蕴含着能干、巧干、干成的精神,蕴含着天人合一、以诚通天、感天动地、改天换地的深沉智慧。”有大担当才能有大作为。实干者,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拓荒者,是殚精竭虑、夙夜在公的奉献者,是义无反顾、无所畏惧的建设者。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回报。幸福不是等来的,不是要来的,是奋斗出来的。我们要以实干应对危机,靠实干推动社会发展,用实干精神担当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在新时代弘扬河南黄河精神,让中原更加出彩,既要实干、苦干,也要创新性地干,善于向上、向外借智借力,尽最大可能汇聚中原更加出彩的力量,让河南人才辈出,用实干成就人生,用智慧成就中原的出彩。

二、担当精神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河清水晏是自古以来人们的良好夙愿。愚公为子孙的未来担当,誓要开山辟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导河入海。禹开三门、王景治河等为代表的黄河治理文化,是古代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其不屈不挠的品质正是心系天下担当精神的重要体现。

担当精神是黄河文化最为鲜明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把治理黄河作为头等大事,体现了共产党人亲民爱民的执政理念和责任担当。焦裕禄担任兰考县委书记,带着组织重托,不顾身体病痛,带领干部群众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正是这种担当精神的生动体现。林县县委书记杨贵面对穷山恶水的工作环境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在上世纪政治形势紧张、施工条件极差的困难条件下,敢于带头,敢为人先,带领林县干部群众劈山造桥、挖渠引水,建成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充分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担当精神。

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的梦。在中国梦的漫长过程中,离不开担当精神。《孟子·公孙丑下》载:“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这种气魄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担当精神。传统士人追求的“道”,就是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结合起来,追求人格的完美。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这种担当精神,对自己、对社会、对民族和国家的担当,对中国梦的实现至关重要。

三、创新精神

黄河流域孕育了许多伟大创造,三皇五帝在这里活动,三代文明在这里发端,“四大发明”更是从这里走向世界。黄河文化蕴含的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

传统文化中,创新素为士人所重,孔子《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新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新机遇。我们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通过创造和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推动黄河文化所承载的创新精神不断延续。

创新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最高体现,最能体现民族的精神气质,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倡导创新是当代时尚的强势话语和评价尺度。只有创新,才能永葆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中原崛起,需要创新精神,要跟随时代的呼唤,与时俱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河南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通过创新推动河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四、开放精神

中华文明前夜,各部族文化在中原交融激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游士纵横中原;东汉的班超两次出使西域,重开丝绸之路;汉唐以后,儒释道在中原兼容发展。中外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开放精神,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特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培育开放精神是时代发展的自然要求。河南地处黄河流域中下游地段,地处全国之中,有着悠久的农业传统,自古农耕文明冠盖全国,小农意识、保守意识、封闭观念依然普遍存在。缺乏开放,自我封闭是经济落后、社会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历史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行,崛起的过程必然是开放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放精神呈现出新时代特有的内容。只有开放,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内容。只有树立开放意识,用全球眼光看世界,才能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吸收和借鉴省内外国内外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等文明成果,克服河南内陆自身的封闭性和局限性,让河南在新时代建设新征程中更加亮丽更加出彩。(陈建魁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