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庙会是围绕民间宗教、祭祀仪式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特点上来看,庙会与传统农耕文化紧密相连,具有着鲜明的乡土气息。浚县正月古庙会作为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原地区有着很大的社会影响。它不仅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表征,更是当地民众文化生活的缩影。
庙会是围绕民间宗教、祭祀仪式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特点上来看,庙会与传统农耕文化紧密相连,具有着鲜明的乡土气息。浚县正月古庙会作为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原地区有着很大的社会影响。它不仅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表征,更是当地民众文化生活的缩影。
浚县正月古庙会,顾名思义,就是在农历春节前后举办的庙会,它具有活动时间长、规模大、参与人数多、传承性强等特征。浚县正月古庙会文化之所以长盛不衰,与浚县丰富的庙会文化资源有着密切关系。一是坛庙寺观资源。庙会围绕宗教、祭祀活动而产生,这些场所的坛庙寺观构成了庙会建筑资源的主体。在大伾山、浮丘山上,星罗棋布分布着不同年代的宗教、祭祀等场所。如天宁寺、碧霞宫、太平兴国寺、观音寺、千佛寺、丰泽庙、禹王庙、太极宫、万仙阁、吕祖祠、玉皇庙、包公殿等。二是活动资源。庙会举办期间,会举行规模盛大的社火活动,如踩高跷、舞狮子、舞龙、跑旱船、扭秧歌、骑竹马、背阁、大头舞、敲盘鼓、张公背张婆、二鬼打架、赶驴、抬老四等。与此同时,民众还会进行物资贸易、祭祀祈福、投子孙窑、朝圣进香、栓红绳、摸喜气、接娃娃等活动。三是工艺品资源。在庙会上,民众可以看到很多工艺品。如泥咕咕、木质刀枪、柳编、铜制品、布老虎、石雕等。 四是饮食文化资源。游客在游览庙会时,可以享受到饸络面、梨膏糖、石子馍、黎阳贡面等浚县特色美食,体验地方特色浓郁的饮食文化。
国际著名文化学者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文化功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文化活动基本上都是为了满足生物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浚县正月古庙会文化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基础上,客观上使正月古庙会文化具有了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娱乐功能和涵化功能。一是经济功能。庙会在举行过程中,人流量大,消费需求旺盛,给商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人们在庙会上交易物品、互动有无,一方面增加了收入、满足了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二是社会功能。社会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提出,人从出生开始就受所在地文化的规制,人的思想和行为既受文化影响,也参与、创造、延续当地文化。浚县正月古庙会文化是社会的粘合剂,正是有着共同的集体文化记忆,人们才会积极参与这项社会活动,从互不认识的“陌生人”,变成有共同社会生活的“熟人”。三是文化功能。浚县正月古庙会文化从古代一直传承至今,虽然经过千年岁月的洗礼,在仪式上有一定的不同之处,但其核心文化精神仍然是相同的,使得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仍然能够有机会感悟先人的文化心理、文化信仰。四是娱乐功能。加拿大学者安得里曾称浚县正月古庙会是中国的狂欢节,事实亦是如此。根据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人们在庙会上看到的文化奇观与现实不同,正是这些活动与日常生活有差异,才会让人们从庙会社火表演等活动中获得了感官上的刺激,从而暂时进入了一个充满年味的“乌托邦王国”,获得身体和心灵上的放松。五是涵化功能。浚县正月古庙会有不少活动具有积极的教化功能,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例如在社火表演中,张公背张婆的故事强调了诚信、无私奉献的重要性,瞎子与大妞的故事为人们讲述了孝道的意义,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提醒人们要懂得感恩。骑竹马、背阁等活动展现的杨家将、穆桂英等正面形象,也时刻教育人们要做忠义之人。
在地域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浚县正月古庙会的举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是增强文化凝聚力。现代信息社会与传统农业社会不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使得社会中的人越来越以原子化的方式存在,虽然这是现代社会演进的必然产物,但不可避免会带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在庙会举办过程中,各行各业、各个地区、不同背景的人们欢聚在一起,参与着共同的文化活动,进行着语言交流,这在无形之中,拉近了民众的心理距离,让人们回归到了共同的心灵家园,形成了精神层面的共同体。二是维护文化安全。随着国际文化交往的深入推进,人们的思想、生活方式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乡土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播学者席勒就曾一针见血的指出,西方就是依靠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通过贩售具有文化意义的产品,进行文化扩张。浚县正月古庙会的举办,人们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增加了文化自信,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捍卫了国家文化安全。三是构建传统文化认同。庙会是具有仪式感的节日文化活动,人们在参加浚县正月古庙会文化的同时,也会深切感受到庙会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基因,这既增加了人们作为中原儿女的身份认同,也促进了群体文化价值观认同。四是有利于文化传承。当今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农民与土地、乡村的关系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密,乡土文化的土壤越来越薄。浚县正月古庙会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人们参与庙会的过程本身就是延续民俗文化这种乡土文化的过程,就是找寻根和魂的过程,就是传承文化的过程,并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化生活习惯,进而厚植了乡土文化土壤,增强了浚县地方文化的软实力。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浚县正月古庙会拥有着很强的文化生命力和感染力,如何保护、传承好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当今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虽然浚县正月古庙会早已是“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但浚县正月古庙会文化的传承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泥咕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存在困难、庙会文化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旅游硬件配套设施有待完善、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影响了线下庙会活动的开展等。
河南省提出要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强调要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这给浚县正月古庙会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要推动浚县正月古庙会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需要优化庙会文化发展路径。首先,要系统保护好浚县当地的古庙会硬件、软件资源,实现文化资源和文化环境的耦合,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生态。其次,要将庙会文化资源与旅游、创意深度融合,延长庙会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提升庙会文化发展能级,扩大庙会文化的影响力。再次,要对庙会上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活化利用,将非遗文化产品融入生活、融入市场,防止“人走艺失”现象的产生。最后,要做好营销策划,加大线上、线下宣传和展演力度,培育庙会文化品牌,进一步激活浚县正月古庙会文化的活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之中,让庙会文化的大众化之路越走越宽。(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冀佳佳)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22年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重点项目“河南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22A1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