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各地域的共识和趋势。河南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为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做出河南贡献,坚定文化自信,抢抓发展机遇。河南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当前,认识自身优势资源,把握融合原则,是促进文旅文创高质量融合与发展的重要前提。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各地域的共识和趋势。河南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为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做出河南贡献,坚定文化自信,抢抓发展机遇。河南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当前,认识自身优势资源,把握融合原则,是促进文旅文创高质量融合与发展的重要前提。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加快融合、相互促进,发展基础更加稳固,动力活力日益迸发,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优势作用逐步显现。” [1]在国家蓝图下,河南对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也积极回应,做出新的要求和部署。2021年9月7日,河南省委工作会议指出,要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实施“十大战略”,其中第五个战略,即“要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首次把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提高到省委的战略层面来安排。[2]2021年1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指出要“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全链条”,并为河南省文化旅游发展进行了具体部署,足见对其重视程度。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通过提供旅游服务满足旅游者多种需要的综合性产业。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是旅游业经营运转中的三大要素。”[3]其中旅游资源是文旅文创融合的前提和基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年颁布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对旅游资源的概念描述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4]按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普遍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
一、河南拥有着多姿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是指能够使人们产生美感并能够成景成观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地域组合,具有长效性和永续性,是静态的,可以反复使用和观赏。具体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生物、太空旅游资源等。具有固定性、实体性和节令性,即随着时间的变化,展现出不同的变化和独特风景。河南不靠山、不临海,但却有着独特魅力,如:焦作云台山和南阳宝天曼的秀丽山水;洛阳老君山在冰雪之下、落日余光之中的盛大美景;信阳南湾湖,湖岛相依的壮美景观;洛阳的鸡冠洞大自然鬼斧神工璀璨色彩;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优雅的天鹅等等,是传统旅游发展模式的主要资源。在旅游发展模式现代化进程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河南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泛指古今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精神文化性、可复制性、历史性等。具体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古迹(含地面和地下的历史遗存、古迹等)、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含各类宗教建筑、宗教园林、宗教艺术、宗教文化现象等)、交通旅游资源(含古代交通及现代交通旅游资源)、建筑与园林旅游资源(含古代与近现代人造建筑)、文学艺术旅游资源。
其一,河南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古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河南“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自夏朝以来,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兴业。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分别是郑州、开封、洛阳、安阳。河南文物古迹数不胜数,现有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文化建筑群、中国大运河河南段、丝绸之路河南段等六处世界文化遗产。一方面,文物古迹方面,有洛阳龙门石窟、安阳的殷墟、登封的“天地之中”历史文化群,还有古丝绸之路的河南段。此外,《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年度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显示,全国博物馆年度海外影响力排名,河南省博物院处在全国第二位。另一方面,在历史的传承方面,河南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每年的拜祖大典,都吸引了全世界华侨华人的关注;洛阳的隋唐遗址城,登上了央视的舞台;还有许昌的曹魏古城对曹魏历史的诉说;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所展现出的大宋文化,都展现了河南深厚的历史积淀。
其二,河南有着丰富的交通旅游资源。郑州是中国高铁的中心,四纵四横交汇于郑州,高铁已经覆盖了大半个中国,米字形的高铁线路正在加速形成,可以直达24个省会城市。河南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也是全国第一的,是中国最主要的自驾游的目的地。河南有着非常多的高速公路,但是在高速公路文旅的开发上相对落后,缺少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公路服务区。河南省会郑州的地铁线路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地铁在文旅运输、文化表达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此外,2017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卢森堡首相贝泰尔时明确提出,要深化双方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金融、产能等合作,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尤其是航空文旅的开发,拓展了产业空间领域。2018年11月,青铜嵌绿松石神兽、金缕玉衣、九鼎八簋、彩绘坐部伎乐俑群等145件(套)文物纷纷在“家门口”登机,上升到万米高空,13个小时后抵达卢森堡国家博物馆,与欧洲人民开启四个月时空对话,华夏之美在欧洲腹地家喻户晓,受到了许多欧洲国家的关注。
其三,河南有着丰富的文学艺术旅游资源。一方面,文人足迹遍布河南。近些年,在全国风靡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感染下,人们开始背诵古诗词,并品鉴这些古诗词背后的文化故事和历史底蕴。河南有着非常多的文化历史名人,诗圣杜甫是河南巩义人;白居易是河南新郑人;李商隐是河南沁阳人;韩愈是河南的河阳人。当我们背这些唐诗的时候,他们背后的一些故事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转化,用现代化的生动手法传说文人风采。另一方面,非遗传承丰富多样。河南可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113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728项。包括太极、少林功夫、朱仙镇的版画、浚县泥泥狗,还有河南的豫剧、剪纸、唐三彩等,可谓星光璀璨。其中一些年轻非遗传承人,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方式,宣扬了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了以上这些,河南还有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和建筑与园林旅游资源等。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大相国寺、龙门石窟、鲁山中原大佛等。此外,据中国道教协会官网统计,河南以道教文化为主的名山宫观有嵩山中岳庙、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洛阳邙山上清宫道观、下清宫道观、淮阳太昊陵等19处。建筑与园林旅游资源主要有郑州绿博园、园博园、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中原福塔、方特、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创新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精神生活。
三、河南孕育着丰富的社会旅游资源
社会旅游资源主要是指民情风俗、人际关系、传统节庆、民间生活方式、特有的民族服饰与文化艺术形式等,还可以包括现代建设成就,新生事物等,具体说来,包括民俗风情、购物、城市景观、会议、商务、体育保健、娱乐旅游资源等。社会旅游资源与人类社会生成密不可分或融为一体,它不具有长效性和永续性的价值,是动态变化的。
其一,河南有着独特的民情风俗,比如城市和农村的传统风貌等。在很多城市都有一些具有品牌效应的传统风貌区、工业老厂区。比如说到北京,人们都会想到北京的胡同文化;到上海,人们会想到上海的弄堂;再如重庆的十八梯,成为人们打卡留念的热门景点。河南也有很多传统风貌区、工业老厂区、农村传统风貌区。其中郑州国棉四厂是老郑州的集中体现,郑州的瑞光创意工厂、二砂文艺创意园、芝麻街1958双创园区等,都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工厂的基础之上改建的一些休闲文创园地。位于濮阳清丰的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属于清末民初时期北方民居典型风格,保留了原有的河南农村传统风貌,代表了中原建筑文化的时代特点。鹤壁浚县的千年古庙会呈现了传统民俗活动的热闹。宝丰的马街书会绵延700多年传唱着农民自己的曲艺文化。
其二,河南具有北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河南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肩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由此有着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2016年发布《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查报告》显示,外国人认知度最高的三个中国文化符号是:熊猫(3.3%)、绿茶(3.1%)、阴阳(2.6%),而中国宜居城市信阳,是毛尖茶的主产区,对外国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此外还有河南郑州的烩面、北舞渡的胡辣汤、焦作的铁棍山药、延津大肉火烧、开封灌汤包、濮阳的裹凉皮和壮馍等,形成了具有河南特色的饮食文化。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通过自媒体,可以让河南特色美食走近大众视野,吸引更多人来河南旅游、品鉴美食,扩大需求。
其三,河南具有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中国的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原,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医药的巨著也诞生于中原,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中医药的大师也是荟萃于中原地区,如河南南阳的张仲景。道地药材也盛产于中原,尤其河南的禹州、百泉等地都是重要的药材交易地。此外,河南省中医院还承担了宣传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历史使命,通过自媒体、电视媒体等等,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和弘扬中医药文化,让中医药文化走入到寻常的百姓家。
其四,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深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我们形成了深厚的红色文化,我们的“三学院,三基地”红色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即焦裕禄干部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新乡先进群体教育基地、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河南红色品牌的影响力日渐提升。除此之外,还包括鄂豫皖革命馆、豫西抗日根据地、红旗渠、兰考等红色旅游线路。数据显示,新县作为将军故里,仅新县2019年旅游综合收入就达78.9亿元并创下历史新高,旅游人数也突破千万人次。可见,红色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贾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