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共建 > 正文

“双碳”目标下河南能源供需双侧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2022-11-24 07:35:51 来源:映象网

[摘要]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大象新闻客户端、映象网《智库河南》频道推出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专家学习报告——理“响”中国,邀请中央、省直权威专家、学者,与广大网友一起畅谈学习体会,分享学习心得,同唱奋进凯歌。今天推出——《“双碳”目标下河南能源供需双侧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双碳”目标下河南能源供需

双侧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吴玉萍

 

核心提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能源保障。能源行业是河南省的动力之源也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基于《河南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通知,构建现代化能源体系、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能源供应格局,是新时代河南统筹经济发展和能源低碳转型的总体思路。贯彻执行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统筹能源供需双侧协同发展,对推进河南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双碳”目标下河南能源供给侧与需求侧发展现状

(一)“双碳”目标下河南能源供给侧发展现状

(1)能源结构偏煤,新能源供给面临技术和成本双重困境。从生产要素维度看,河南能源供给在结构、技术和成本方面存在不足。第一,资源禀赋致使河南能源偏煤,2021年能源结构中67%依赖煤炭,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第二,清洁能源自给率低,2021年非化石能源占比仅9.5%,且油气、水、风等优质能源的赋存相对偏少,吸纳区外清洁电力规模突破了600亿千瓦时。第三,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支撑薄弱,缺乏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核心技术和设备还主要依赖进口。第四,清洁能源的供给成本较高,预计“十四五”期间将有60%左右的能源需从外省引入,且供应保障的环境影响因素较多,还可能进一步使能源供给成本上升。

(2)能源储运过程高碳化问题突出。第一,河南能源储运技术发展不足,所以大容量、长时间、跨季节的储运过程可能因极端环境影响而应对技术匮乏导致长时间出力受限。另外,技术的创新研发和大规模推广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用能成本。第二,河南资源分布的区域性特征明显且对外依存度高,我省90%的煤炭资源集中在京广线以西地区,60%以上的能源需从省外输入,因此,能源调运存在运输距离长、运量大等问题,供应保障的局面紧张。且由于化石能源形态的特殊性,运输过程将消耗较多能源并产生更多的污染物排放。

(3)能源开采过程耗能高且综合利用程度低。从生产过程维度看,河南能源丰富但过度开采状况严重。第一,河南能源开采时间早且开采条件差,落后的勘探开发技术和设备使得生产效率低,造成了不必要的自然矿产能源和开采投入资源的浪费。第二,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低,煤炭的可开发后备资源逐渐枯竭。2021年全省煤炭保有量为237.34亿吨,除去不能开发的资源量,实际能利用的仅占20%不到,预测还可开采不足50年。2021年全省原煤产量9335.50万吨,同比下降11.6%,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亟待合理的长远计划。第三,能源开采活动的管理滞后,乱采、滥采现象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消耗,且环境破坏问题突出。

(二)“双碳”目标下河南能源需求侧发展现状

(1)化石能源消耗量大与节能减排技术落后的问题并存。河南重点用能行业存在能耗量大、消费结构单一、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第一,河南的发展长期依赖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耗和工业驱动,主要工业部门在近5年间的平均综合能源消耗量约为23000万吨,且伴有上升趋势。第二,河南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征使消费结构长期以煤为主,煤炭在2021年的河南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达67.6%,非化石能源仅占11.2%。能源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省50%以上且减排难度较大,而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又相对缓慢,高碳化的能源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第三,提高用能效率是减缓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途径,2022上半年河南GDP同比增长3.1%,而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2.3%,能源需求回落较为缓慢。另外,河南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且区域差异明显,落后的减排技术导致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低。

(2)居民能耗逐渐增加且低碳减排的意识还有待加强。河南人均生活能耗逐年增长,2021年城乡居民用电同比增长7.5%,2022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5.8%,居民能耗不断增加并逐渐成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第一,河南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25)要求202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63%,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扩张还将使居民能耗稳步上升,虽然对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需求有所增长,但煤炭因使用和运输便利的优点,仍是主要消费能源。第二,当前大部分公众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绿色环保意识还很薄弱,且老龄化问题的出现,绿色低碳理念和清洁生活方式的推进将会更加困难,减排措施的实施效果也会受到削弱。

二、河南能源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去碳的路径设计

(一)推动多种能源协同互补

构建以绿色能源为主导的现代化能源体系和低碳化发展模式,需要准确把握能源短期保障供给与远期有序退出的关系,逐步实现高碳能源与低碳能源的竞争性替代。一是鼓励清洁用能和发展新能源。能源行业要切实转变观念,勇于自我革命,抓好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和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大规模应用,另外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基础上,且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应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二是做好多种能源供给的通盘规划。能源品种的协同互补,可以根据市场供需形势、新能源出力情况、区域能源消费与市场价格变化幅度等要素,设立能源产能弹性释放或收缩的阈值和等级,推动化石能源产能由刚性管理转为弹性管理,为新能源有效替代腾出空间。另外,当面临新能源出力不足、能源供应阶段性紧张时,可通过释放化石能源产能弹性及时填补能源供需缺口,逐步使化石能源由主体地位向储备能源转变。

(二)打造能源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系统

绿色创新协同主要体现在能源供需双侧的技术创新协同、技术创新与低碳转型的协同。一是构建供需双侧的低碳技术创新协同系统。一方面推动能源供给端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从源头着手降碳减排。例如建设智能化煤矿可大幅提高煤炭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过程能耗;推进加工过程智能化将提高商品能源质量。另一方面鼓励开展能源消费端的清洁高效利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攻关,进而促进能源消费升级,控制消费总量增长,推动能源按品种、品质对路消费,提效降碳。二是推进技术创新与低碳转型的协同。建设低碳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和调控机制,通过整合科研资源增强创新驱动力,以资源的合理调控激发企业和人才的创新活力,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反作用于行业低碳转型发展。如推进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科研力量间的配置优化和信息技术等资源共享,提升和完善重大自主可控核心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机制。

(三)建立区域能源产供储销的多维度协同体系

发挥区域间协同互补的指引作用,从多个维度实现能源行业的低碳转型。一是优化能源系统的总体布局。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使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得到优化组合,形成一个区域间优势互补、协同互动的能源开发格局。构建辐射周边能源输入省份的能源统筹调配系统,形成多方向、多途径的空间格局,实现纵向协作视角下的“产供储销一体化”,促进横向联动视角下的“多能互补”,全面提高整体的降碳减排效率。二是利用数字化实现能源多维度的绿色低碳管理。促进新兴技术与能源行业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管理体系,形成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低碳闭环链,并根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充分挖掘数据的创新价值,通过实时采集运行数据,实现能耗管理全程化、预测需求精准化。

(四)推动碳治理与能源政策的深度融合

碳治理政策与能源低碳转型政策的融合,相较于单一政策而言具有更强优越性。一是加快布局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持续完善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与机制。结合各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科学合理发展可再生能源,持续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补贴政策、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等。二是加大碳治理力度,进一步健全能源低碳转型的激励政策。落实税收、金融、财政等扶持政策,深入挖掘能源行业的绿色转型潜力,加快突破清洁能源关键技术。三是更好发挥政策合力,凝聚低碳高效发展动力。充分发挥降碳减排在构建绿色经济体系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支撑性作用,加强统筹碳治理与能源政策协调联动,确保政策落地有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五)构建能源产业链协同体系

构建能源产业上下游之间、新旧能源产业之间的协同体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资源协同效应、核心竞争力协同效应与价值链协同效应,实现能源产业链在低碳转型发展与清洁能源大规模利用上的协调与平衡。一是促进产业延伸和转型发展。统筹推进“双碳”战略与能源结构调整、高碳排产业退出和产业转型发展,研究建立能源行业转型发展长效机制。推动建立能源产业与区域产业体系融合发展平台,促进能源产业与社会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协同发展,促进能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二是设法破除行业壁垒和地方保护。通过区域间和产业链上的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新技术、新理念的交流共享协同推进能源产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低碳转型。如借助数字化技术等途径推进传统能源产业向新能源产业的转型,打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三、“双碳”目标下河南能源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面向政府的政策建议

实现能源供需双侧的协同发展,可以采用经济制约、技术创新激励和体制机制建设等方式。首先,实现供需协同有两种经济手段:从供给侧入手通过技术创新等降低新能源的生产成本或从消费侧入手通过碳税等方式增加碳排放成本。因此,要发挥好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与低碳转型中的优化作用,以及绿色金融与绿色财税的引导作用。其次,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不仅需要以政策引导能源供给方式的改变,更要在能源利用方面突破全局优化技术,通过能源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等的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制度创新等的协同,达到固碳、减碳的效果。最后,政府还应加强规划组织实施,保障供需双侧的同步去碳。如结合实际,细化去碳的主要目标与任务、建立健全督导服务机制,扎实推动各项举措的落实;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并建立部门间协同联动的规划实施机制,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并制定对策,推动规划的滚动实施。

(二)面向企业的政策建议

企业既是碳排放主体,又是实现“双碳”目标、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助力低碳转型的中坚力量。目前部分企业对承担减排责任的自发意识不足、空谈碳中和理念,并没有制定具体的时间表和行动路线。企业应当秉持积极的态度,主动承担降碳减排任务,搭乘低碳转型顺风车,以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另外,企业不仅要加强生产侧的节能力度、大幅度提高能效,还要在消费侧“多用绿能”,探索“供需互动”的新方向。由于能源活动的碳排放占全社会碳排放的87%左右,且其中有55%都产生于消费侧,因此,企业要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必须要在高效用能的基础上,更多使用低碳零碳能源,才能实现大幅降碳目标。最后,“双碳”背景下的能源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不仅是能源“从供到需”的单向流动,而是供需双侧多能互动的动态关系。随着能源技术的进步,消费侧企业也应主动改变自身行为,为供应侧企业提供更多支撑。这一能源“供需互动”的新做法,将打造一系列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面向公众的政策建议

公众应当在生活中秉持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并在人生发展规划中考虑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一是选择绿色出行方式,搭乘公共交通或使用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如地铁、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二是增强降低生活能耗的意识,主动选择可回收用具,使用节能电器、及时关闭未使用的电器,选择环保且生产过程能耗更低的材料。三是植树造林,全民一致的碳减排行动,可以增加森林面积,助力碳减排进程。四是在科研或就业方面考虑选择有利于推动低碳发展的技术和专业,结合自身技能或所处行业的相互影响,从专业角度为低碳转型路径建言献策。另外,低碳技术的发展将催生大批绿色环保领域的就业机会,尽早切换赛道或选择在低碳技术领域创新发展,有利于抓住新一轮的“风口”,实现个人发展的弯道超车。(吴玉萍   河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双碳”目标下河南能源供需双侧协同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2JC43)的阶段性成果。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