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此确定为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此确定为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座和关键引擎,没有制造业提供的坚实物质技术支撑,就不可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更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也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成绩显著,连续十年规模世界第一,产业门类最为齐全,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优质企业快速崛起,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基础能力依然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掉链子”的风险明显增多,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仍然是我们制造业的隐忧所在。
站在第二个百年征程上,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强化制造业在中国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把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发挥制造业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补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探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政策举措,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经济方略,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强化制造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正面临实践与理论的挑战。从实践上看,制造业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外忧内患”。外有国际社会的“双向挤压”,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盘踞价值链上游,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则以更低的劳动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抢占低端市场;内有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等暴利行业过热,对资本、人才等关键要素形成巨大虹吸效应,生产要素“脱实向虚”;中国制造业承受着“低端锁定”、价值链升级滞后带来的阵痛:人口红利消失,工人空心化突出,要素成本攀升,倒闭潮频现,外资纷纷撤离。
从理论上看,关于制造业的战略地位,经济理论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部分学者把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70%的经验奉为圭臬,认为中国经济也到了“去工业化阶段”,应该用服务业取代制造业。诚然,服务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保障人们基础生活、满足人们高质量需求、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等方面承担着极其重要的社会角色。但是,盲目信仰服务业带动经济增长的能力,并以此为依据动摇制造业中国经济根基的战略地位,是一种危险的迷思。英、美等西方国家20世纪后半期的“去工业化”政策已被证明是失败的,经济增长动能缺失,产业失衡、软化,“铁锈地带”丛生,金融危机爆发。但即便是在“去工业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也并未放缓,而是在传统产业调整的同时加速推进了资本、技术含量更高的高端制造业,比如美国的半导体产业。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与认识,强调制造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明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发展制造业坚实基础不动摇,找准制造业当前存在的短板弱项,在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发力,将制造业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二、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路径,关乎抢占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成功的数字化转型可以使企业利润上升8%-13%,碳排放减少20%以上。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规模最大的通信网络,数字经济发展走在世界前列,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达45.5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在5G、人工智能等部分领域初步形成先发优势。因此,立足中国数字经济的创新优势和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加速“数实融合”,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有利于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战略主动权,也有利于有效对冲节节攀升的劳动力成本,激活创新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关键在于中小企业。目前,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方兴未艾,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却观望不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89%的中小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探索阶段,8%的中小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践行阶段,仅有3%的中小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深度应用阶段,普遍存在认识不深、成本较高、能力不足等问题,“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现象突出。中小企业既是数字化转型主体,也是转型的重点和难点。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转型服务,搭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培育试点数字化转型样板企业,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案例和模式,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加强合作,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三、深入推动“两业”融合
“两业”融合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模式和产业形态,是制造业实现价值链攀升、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两业”融合并不是要制造业转行为服务业,而是从单纯“卖产品”到提供“以产品为载体的全方位融通服务”,依然要牢牢扎根于制造业,在坚持核心技术突破不动摇的基础上,不断向外延伸服务模式的“枝叶”,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拓展盈利空间。
制造企业要勇于突破传统产业组织的束缚,克服组织刚性、资源和能力约束、环境不确定性等困难,以终端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向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拓展。上游拓宽研发设计、协同制造、定制化服务等市场;下游开辟生产性金融、信息增值服务、代运营服务和远程运维服务等市场;也可从全产业链入手,探索总集成总承包、柔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态模式。
提升服务业水平是“两业”融合的关键,尤其是研发设计、信息技术、金融、物流、检验检测认证和品牌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给制造业注入高质量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元素。推动服务功能区和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并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动制造业升级。
四、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做出的承诺,也是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规范约束。作为碳排放大户,绿色制造是双碳目标下制造业的必然选择。
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引领绿色经济革命,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从供给端到需求端双向发力,打造清洁能源全产业链,科学有序推进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加快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聚力清洁能源科技创新,设立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重点专项计划,突破清洁能源发展技术瓶颈,完善清洁能源输配体系,加快清洁能源应用产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扩链、强链、补链,加快形成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
采取切实措施,推动企业脱碳减碳,构建绿色低碳制造业体系,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和回收处理多个阶段进行节能减排。首先是源头减量,改变粗放式生产方式,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业能级,改造和提升工艺流程,减少物资投入;其次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发达国家的2.1倍,如果能降低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碳排放量就能减少33%;最后是实现循环经济废物利用,中国废品回收率大约为10%,与发达国家40%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加强废旧物资回收,促进资源再生利用,可以解决资源供给和减排的双重任务,有效减少原材料开采和加工阶段的碳排放。脱碳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来实现,科技创新是绿色发展的精髓,因此,要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作、上下游协同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周芳,河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系2021年度新乡市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B21057)、2022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智库研究(重点)项目(2022ZKYJ2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