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共建 > 正文

河南黄河沿线大遗址保护利用研究

2022-04-28 09:01:19 来源:映象网

[摘要] 河南分布于黄河两岸的大遗址不仅类型齐全、规模宏大、级别较高,而且链条完整、分布集中、价值重大,具有极高的文化保护价值、文物研究价值和产业开发价值。

黄河河南段在沿黄九省区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地位。以河南为代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所在。河南分布于黄河两岸的大遗址不仅类型齐全、规模宏大、级别较高,而且链条完整、分布集中、价值重大,具有极高的文化保护价值、文物研究价值和产业开发价值。

一、河南大遗址的特征

(一)数量众多,规模宏大。河南有洛阳、郑州两个大遗址保护片区,占全国6大片区的1/3,居全国首位;河南有二里头遗址等18处省内大遗址被确定为国家重点保护项目,占全国的12.5%,涉及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万里茶路等4项跨省(区、市)大遗址,居全国首位;有13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占比超过1/3,居全国首位。河南的大遗址保护片区数量、大遗址数量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量均领先于国内其他省份,在国家大遗址保护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历史悠久,绵延不断。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孕育了成熟完整的文化发展序列。进入国家文明之前,河南形成了李家沟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等史前文化。进入国家文明以后,夏商周三代文明在中原地区独领风骚,此后诸多王朝建都“天地之中”及洛阳盆地中心,5000年文明史河南居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年。这一成熟完整的文化序列,均能够从大遗址中找到支撑和印证。河南的大遗址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结晶,是华夏文明历史悠久、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缩影。

(三)价值重大,影响深远。裴李岗遗址、贾湖遗址、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等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典型代表。登封王城岗遗址、新密古城寨遗址、新寨遗址等对于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早期城市和国家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郑州商城、殷墟、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北宋东京城等是历史上主要大一统王朝的都城遗址。邙山陵墓群、宋陵等是多个朝代的帝王陵埋葬区。河南的大遗址囊括我国最主要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充分证明了中原地区在早期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对整个华夏文明史具有重大价值和深远影响。

(四)内容丰富,文化灿烂。河南大遗址代表着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华夏文明的主体形态,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集中呈现。第一,从仓颉造字的遗迹,到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奠定了河南作为中国文字发源地的地位。第二,河南的大遗址蕴含着丰富的中华元典思想。文王演《周易》,老子著《道德经》,白马寺译出中国的第一部汉文佛经,程颢、程颐等将儒家学说推向宋明理学的思想高峰。第三,少林和太极两拳圣地都在河南。每年有10万人从世界各地到少林寺学习少林功夫,全球有150多个国家、近3亿人习练太极拳。第四,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当今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其中前100个大姓中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中华人文初祖黄帝的故里就在今天的郑州新郑市,每年农历三月三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文化品牌。第五,河南的陶瓷文化独树一帜。北宋时期五大名窑中汝、钧、官均在河南。如今,以钧瓷、汝瓷为代表的陶瓷文化正在走入百姓生活。2017年,禹州钧瓷生产企业达275家,年产量200余万件,年产值130亿元。神垕古镇于2018年成为4A级旅游景区。汝州和宝丰的汝瓷生产企业超过180家,年产量200余万件。

二、大遗址保护利用情况

(一)大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不断进步。河南一些重要的大遗址,有专门机构经常开展考古发掘研究工作。社科院考古所的5支队伍针对二里头、偃师商城、殷墟、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等5处大遗址持续开展工作。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郑州、洛阳等文物考古研究院均有各自负责发掘研究的大遗址。相关考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2005年以来,二里头遗址等近10个大遗址范围内的多个考古发掘项目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偃师商城》等一批考古发掘报告相继出版。

(二)大遗址的立法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完成安阳殷墟、洛阳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偃师二里头遗址、邙山陵墓群、郑韩故城等7处大遗址的专项立法工作,形成相关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近20部,涉及全省40余处大遗址。此外,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的18处大遗址中,已有17处编制完成保护规划,其中15部获国家批准。

(三)大遗址的保护展示工程不断推进。2010年以来,中央共拨付河南15.6亿元资金,用于250余项大遗址考古发掘、展示利用、环境整治等工程。其中保护展示工程83项,拨付资金8.1亿元,占比高达52.1%。与此同时,地方财政对大遗址环境整治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的累计投入接近140亿元。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城、郑韩故城等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取得良好成效。

(四)大遗址的文化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目前,河南已建成并对外开放的遗址博物馆有殷墟遗址博物馆、仰韶村遗址博物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城阳城遗址博物馆等7处。二里头遗址博物馆、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馆、贾湖遗址博物馆等7处正在建设或筹建。此外,河南已建成或部分建成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有4处,另有9处入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三、大遗址保护利用存在的困难

河南大遗址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对于河南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具有战略意义。近年来,河南在大遗址保护利用领域做了一些工作,但也存在一些困难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大遗址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虽然展示了部分遗存,但对于大遗址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等方面深入研究和提炼不够,一些重要遗址焕发生机与活力不够。

二是大遗址的展示手段仍然较为传统和单一。目前陈列馆、博物馆等静态展示多,互动式、科技化展示手段少。解说方式多元化和时尚化不够,专家学者能理解,普通群众不易接受。

三是重形态、轻活态、少业态。重视大遗址的挖掘现场保护、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建设、景观环境营造等,对于大遗址所承载的历史事件、艺术元素等活态文化展示利用不足,文化体验方式与文化消费业态落后,满足人民群众休闲、购物等消费需求的商业业态较为缺乏。

四是保护利用基础仍然薄弱。调查发掘不系统,一些遗址存在规模不清、布局不明、性质难定的问题。有的考古资料整理、文物修复、报告出版等工作进度不平衡,有的已经完成考古发掘的重要遗存未能及时展示。

四、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对策建议

大遗址承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明。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中涉及面最广、投资力度最大、惠及民生最广泛的一项系统工程,应不断创新在文旅融合时代背景下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实践路径,将大遗址打造成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彰显民族文化自信的新载体。

(一)坚持“一址一策”,因地制宜推动大遗址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一是推动大遗址分类和价值评估工作。按照大遗址的位置(城区型、城郊型、荒野型等)或大遗址的特征(废墟型、活态型、手工业型等),对河南大遗址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于不同类型的大遗址开展科学价值、文化教育价值和经济社会价值评估,进而确定不同大遗址的保护利用优先度和发展模式。二是采取“一遗址一团队”的工作模式,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组成专家团队与河南大遗址“结对子”,加强指导。三是优先对列入国家规划的大遗址开展文化梳理、内涵挖掘、价值阐释等工作,为大遗址量身定做展示利用方案,向公众讲好大遗址新时代故事。

(二)坚持“改革创新”,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公众参与的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深化大遗址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大遗址保护利用的瓶颈性问题。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对大遗址保护利用的资金投入,做好大遗址基础设施提升和周边环境整治,统筹协调好大遗址保护利用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二是打破大遗址保护管理运营的传统体制,推行大遗址保护管理机构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成立专职保护管理机构、专门研究机构和专业运营开发机构。三是通过建立补偿机制、发展旅游产业、吸纳就业、改善人居环境等途径,提升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三)坚持“考古支撑”,加强大遗址考古发掘研究等基础工作。有计划的开展大遗址考古调查发掘工作,不断补充完善考古资料,出版高质量考古报告。构建以基础测绘系统、多源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数据平台,加载相关数据与研究成果,全面提升大遗址保护利用信息化水平。深化中原文明研究,开展考古中国重大研究,推进中原文明探源工程。积极进行系统研究和理论概括,将考古信息转变为系统的历史知识。加强大遗址保护利用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大遗址保护利用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

(四)坚持“科技驱动”,不断探索时尚多元的大遗址展示利用方式。致力于让大遗址“活”起来,不断激活大遗址的生命力。一是探索在遗址展示中应用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混合现实技术,提升大遗址保护展示的科技化水平。二是引入腾讯“新文创”理念,将一处处大遗址通过数字文化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故事、形象,打造具有较强感染力的文化IP,构建彰显大遗址内涵的文创体系。三是注重借助携程、头条等大型互联网平台,开展河南大遗址主题推广活动,提升公众访问量、认知度与满意度,传播推广大遗址的核心价值。(周远方)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