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运河河南段是大运河的根脉和原点,也是流经古都最多、文化遗产最丰富、主河道线路最长的省份,具有运河沿线其他省份不可比拟的历史文化内涵。
大运河河南段是大运河的根脉和原点,也是流经古都最多、文化遗产最丰富、主河道线路最长的省份,具有运河沿线其他省份不可比拟的历史文化内涵。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务实之举,是连接历史与未来、河南与世界、经济与文化的重要手段,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其建设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建设隋唐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2017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对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文化带建设做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河南推进隋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复活”永济渠、通济渠,打造隋唐洛阳城和北宋东京城,再现河南大运河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价值,真实完整展现大运河历史风貌,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
(二)是打造文化高地,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运河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流动的文化”,是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文化。河南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传承弘扬隋唐盛世文化,全面展示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凝聚具有当代价值的运河文化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文化自信。
(三)是融入“一带一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河南地处全国“两横三纵”战略格局陆桥通道与京广通道交汇区域,是全国经济东西梯次推进和南北交流合作的中间地带,“一带一路”与大运河在此空间重叠,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在此延展拓网。河南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直接连接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国家战略叠加效应,构建了沟通两大丝路的“廊道”和“桥梁”,有利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为形成东中西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打造中原特色城市群的重要抓手。城市的亮点在特色、灵魂在文化、看点在景观、品味在故事。河南建设隋唐运河文化带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示大运河文化,推动大运河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播新时期的大运河特色文化,聚合运河沿线的文化资源,促进沿线城市协同发展,打造具有特色的运河城市群。
二、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类问题也随之逐渐呈现出来。这些问题既有顶层设计的不完备,也有认识、观念上的不清晰,还有保护层面的不细致,利用过程中的简单粗糙、不专业等等。
(一)对大运河文化带认识不清,缺乏规范和目标
申遗前后,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很重视大运河,无论是“正选”遗产点还是“备选”遗产点,大都得到发掘、修复,各地也都希望围绕遗产点做文章,开发以运河为主题的文旅规划项目。但是,什么是大运河文化?何为大运河文化带?对此的认识往往模糊不清,导致一对大运河的历史与现实不了解,或不推不动、“等靠要”,或急于搭上“大运河文化带”的顺风车,应景的规划和“打造”脱离实际,公众参与度、利用水平相对较低。二是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看作是搞旅游开发,作为活态的线性文化遗产,运河沿线文化各具特色,各地之间却没有充分统筹的规划设计和相对明确的指导意见,同质化、低水平的开发会带来诸多浪费及后续发展乏力。
(二)管理条块分割,项目推进缓慢
大运河遗产线路长、规模大、遗址多,保护利用涉及如水文水质、土壤堤岸、文物古迹、水上运输、自然生态乃至人文环境等内容,即跨地区,又涉及文物、水利、城建、交通、土地等多个部门。管理层面的条块分割,导致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沟通缺乏,合作机制尚不健全。与大运河流经的其他省份比较,江浙的运河旅游已经形成品牌效应,台儿庄古城模式也成为运河城镇建设的典范,而我省大运河的保护利用步调不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三)保护监测不足,生态环境堪忧
大运河遗产与生态廊道的保护是运河遗产保护开发的重要问题一直,河南段大运河部分河道水资源枯竭、水体自净能力较差、污染防控不到位、水环境检测能力薄弱。根据国际惯例和国家自然保护区相关规定,应在空间上将保护区合理的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大运河流经区域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文化类型等差别较大,不同河段内廊道的遗产类型、所处环境、经济发展不一,很多情况下运河遗产廊道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只是名义上的存在,部分河道污水排放、垃圾乱扔、风光带被破坏等现象依然存在。
(四)文化展示宣传质量不高,活态利用困难
河南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多且独特,但有的遗址过度依赖物化遗产本身,缺乏对遗产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的解读,对运河故事挖掘不够,展示手段单一,导致遗产知名度不高,“看点”较少,甚至连本地群众都不了解,更鲜有游客。其次,某些地区对大运河文化的泛化滥用以及捆绑宣传,也严重影响了民众对大运河文化的认识。再次,为了发展旅游产业,有些地方大兴土木制造伪古迹,对于运河沿岸的人文景观、民俗事项、河道本身的水工技术等了解不足,活态利用困难,相关文创产业几乎为零,对周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有待挖掘。
三、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对策建议
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既来自于历时千年河流本身积蕴的力量,也来自于国力强大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大运河沟通南北,与其他自然河流一起,共同构建了中国地域的线性框架格局;大运河分别在宁波和洛阳与海上丝绸之路交叉,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陆路丝绸之路的连接线,是文化交流、人类迁徙和商品贸易的通道。大运河连接的不仅是地域意义的南北、地理意义上的水系、经济意义上的市场、政治意义上的漕运军政,还有文化意义上的技术、生活、认同等内容,她沟通古今且连接世界。
(一)精准指导,规范文化带建设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是国家层面大运河文化带的规划,针对河南各地实际,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管理和规范尚不健全,对文化带建设的总体设计、分类实施、建设标准、管理模式、运营方式等都处于探索阶段。首先,应尽快制定包括大运河遗址、建筑、工程、民俗、生态、旅游开发在内的“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及其他详细的法律法规,处理好大运河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的治理、新农村建设、产业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大运河的保护和开发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对各地文化带建设的规划进度进行指导、审核、评估。例如,江苏将原有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联席会议升格为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省长分任组长和第一副组长,这是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专项决策机构。再次,建立“规划—立法—政策”为模式的保护传承利用制度体系,通过制定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合理规划,深入实地具体指导,引导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范有序发展。
(二)完善协调发展机制,提高共建效能
要树立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的大局观,共建共享。一是大运河流经区域政府间要加强协作,某些行政区域表现出相同的运河特性,可以协同,形成运河城市联盟,共同推动大运河文化带的高质量建设,比如淮安和扬州联手推介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品牌,走生态与水文化融合的特色化品牌之路。二是部门间协作,各部门要摒弃“各司其职”的思维方式,既明确责任,又互联互通。三是推动政府投入与社会力量共同协作,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开发大运河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投融资平台,形成推动大运河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分段施策,推进河道水系治理管护
根据沿线水资源条件、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坚持治理与传承并重、保护与发展并举,维持现有河道,区分有水段、无水段、淤埋段,优先实现基础较好河道贯通水系,推动有条件的河道局部通水。
贯通基础较好河道水系。推动洛河、永济渠(卫河)等有水河段,统筹河道水利和生态功能,加大运河沿线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合理规划和实施水系连通,相机利用黄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补源,保障河段正常来水年份河道有水,稳妥推进有条件区段实现旅游通航。
推动遗产河道清淤疏浚。坚持古为今用、协调治理,在加强考古发掘的基础上,推动通济渠郑开段开展清淤疏浚,统筹强化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岸线环境整治,合理布局沿岸开放空间,回填运河文化元素,完善景观功能,打造人水和谐、水城相融、传承文化、彰显特色的大运河示范区段。推动永济渠滑浚段、商丘城市周边有水段探索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规划建设协调衔接机制,促进运河文化融入城镇建设,提升城镇文化内涵。
加强淤埋河段现状绿植保护。以现状保护为主,推动通济渠开封-商丘段等淤埋河段,依托运河遗产保护红线,兼顾生态功能,开展景观环境设计,实施沿河立体生态绿化,标识河道河岸河工位置形态,树立运河标识,重塑文化景观,展示大运河真实性和完整性。
(四)彰显河南特色,打造文旅融合精品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过程实际上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过程,运河地域文化越有特色,运河文化带的影响和效益就越大。全省可以统一规划,确定每座城市及乡镇的主攻方向,培育多样形态与文化内涵的运河文化带品牌。每座城市、每个乡镇都应该竭力追寻独特的文化因素,力争做到“一地一精品,一品一特色”,以大运河为纵向发展坐标轴,把运河沿线城镇作为文化带的重点建设地带,展示它们颇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各座城市应该相互沟通、探讨,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避免同质化和重复性建设,而且这种意识和方向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规划、旅游、生态、文化产业等,以此树立河南大运河文化大的品牌形象。一要尊重历史,唤醒记忆。将具有大运河元素的建筑、生活方式等尽可能予以保留,在各类设施建设上标注独特的大运河文化元素或符号,把运河文化融入沿线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中,引入民群众的内心深处。二是激活文化基因,发展运河文化产业。加强与学校、企业的合作,进行创意研究与开发,把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可以将运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创设计理念、营销手段相结合,丰富文化产品的品类,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三是讲好河南运河故事,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提质升级。以大运河为纽带,“串珠成线、以点带面”,开辟大运河遗产研学游、运河历史文化体验游、大运河沿线古都游、运河古镇文化传承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强化大运河城市联盟的运作,发展精品特色旅游线路,使大运河的文化价值通过旅游开发转变为经济价值,推广河南大运河整体的旅游形象,实现沿线区域合作共赢。(周远方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