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共建 > 正文

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

2021-01-12 17:23:49 来源:映象网

[摘要] 史前时代,中原地区就是中华文明孕育形成的核心地带,发生在中原大地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原早期文明的历史。

一、以中国文化为特色的黄河文化体系

史前时代,中原地区就是中华文明孕育形成的核心地带,发生在中原大地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原早期文明的历史。当代的考古发现印证了中原早期文明的足迹,从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开始,到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再到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安阳殷墟遗址,中原地区的先民们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创立了最早的文字体系,建造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12世纪南宋迁都杭州,3000多年间先后有夏、商、东周、曹魏、北宋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中原。中国“八大古都”中,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占据了半壁江山。

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之中,圣贤荟萃的中原,形成了儒、道、法、佛等思想,老子在函谷关前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孔子周游列国以在中原地区传道授业启航,天竺僧人在白马寺翻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老庄哲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佛学文学、易学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意识形态在中原地区形成。目前河南有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3处世界文化遗产,有1000多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近200万件,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在圣贤、姓氏、汉字、武术、宗教、戏曲、诗文、民俗等历史文化领域,木版年画、剪纸、陶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河南形成一个立体的、活态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深厚的中原文化积淀,丰富的中原文化资源,为黄河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涵支撑。

黄河文明实际上是逐步形成的,从公元前4000多年开始向文明迈进,至约公元前2000年夏王朝在中原地区建立,前后大约经历了两千多年。其形成的具体途径可以从考古学资料得到一个清晰的轮廓,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原地区的文化处于核心地位并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黄河文化符号是黄河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体现,是黄河文化的精华。黄河文化符号实际上就是中华文化符号的主体代表。

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由包括象形、会意、形声、指事等方法而构成了汉字的结构组合。汉字不但包含了中国人对世界的丰富体验,也是中国人思维方法的具体体现。仓颉造字的传说发生在黄河流域,尤以陕西长水和河南南乐的仓颉庙最为著名。贾湖的契刻符号是考古发现最早的汉字符号,距今已七八千年。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为最早最为成熟的汉字体系。周原发现的青铜铭文,是中国金文的大篇幅杰作的重要代表。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许慎的《说文解字》,则解开了汉字的构造秘密,成为中国最早的汉字字典。汉字的篆体、隶书、行书、草书,最早也都形成于黄河流域。

河图洛书。由文献中的伏羲画八卦相关联的河图洛书,成为中国人最早以阴阳为代表的思想理念,其形成在黄河流域,尤以黄河与洛水汇流处最具代表性。阴阳太极理念开启了中华文化思维模式的先河,并由《周易》得以发展。“文王演周易”的历史,就发生在汤阴的羑里。由《周易》而形成了儒道两大文化流派,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出生在黄河下游的鲁国,其到中原周游列国,并形成和完善了儒家体系;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出生在黄淮之间的河南鹿邑,他的主要人生阅历以及重要成果《道德经》,也是在黄河流域体验完成。

长城。中国长城是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防御型工程。长城修建最早起源于东周列国之间,尤以位于今山东的齐长城、位于今河南的楚长城,时间最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列国间的边城连接成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长城。汉、隋、唐、明等王朝,均在北方边界不断构筑长城。尤以明长城最具完整性和代表性,总长度6700公里。历代王朝所修长城主要位于黄河流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也是华夏文明发展壮大的重大守护体系,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不畏强敌的象征。

四大发明。中国对世界科技最大的贡献就是“四大发明”,其中指南针,古又称之为“司南”。《鬼谷子》有“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反映最早的司南实践在中原。造纸术,在西安灞桥的汉墓中发现了西汉的纸张,东汉时蔡伦在洛阳又改进了造纸术。印刷术,在西安的唐墓中发现了高宗时的佛经印刷品,应为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北宋开封则成为全国最大的活字印刷中心。火药的产生则与炼丹有关,晚唐时火药已出现,嵩山则为道教炼丹中心,最早的火药配方就出自北宋官修的《武经总要》一书,而这部书的修纂在京城开封。

二十四节气。它是古代先民顺应农时,通过对天体运行的长期观察,对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方面变化规律科学探索而形成的知识体系,是中国悠久农耕文明成就的具体体现。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淮南子》,历代历法及节气的确定,也是以黄河流域为基准。

黄河文化符号,还包括中医、瓷器、丝绸、戏剧、酒、围棋、城市中轴对称、四合院等,反映这一文化符号可以通过分层而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如果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主体就是黄河文化符号体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是黄河文明诞生历史摇篮。而地处黄河中下游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的形成进程中具有其他地区文化不可替代的中心地位起到过毋庸置疑的主导作用。

二、构建黄河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地标

悠久而灿烂的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对维护、继承和推动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黄河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完成中华民族的民族复兴息息相关。它的文化遗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价值取向的基石。它是中华文化,艺术文化的根源,是中华文化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源泉。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近平总书记为黄河文化的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讲好黄河故事,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

1.大河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

国际一流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走廊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黄河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实施智能维护工程。促进黄河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加强对洛阳龙门石窟等全球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和维护,在二里头、红旗渠、北宋皇陵、邙山陵墓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古遗址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形成了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国际大遗址博物馆。将对濒危财产的废墟进行抢救维护,并改善农业遗产和古代灌溉工程、古代码头、古代河堤和其他水历史文化遗产的维护。完善珍贵文物安全管理体系,严肃查处盗窃等违法犯罪等犯罪行为。开展历史文化古镇的维护工程,继续对古建筑的传统布局和保护,升级和改革珍贵文物和遗址的维护。

非物质文化财产的继承、转化和发展。规范河洛文化生态环境保护试点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的基础建设,新建一批国家和省级文化艺术绿色生态自然保护区。促进戏曲、传统武术、瓷器、民间文化和传统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护和传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册的每个新项目的继承者进行评估,实施非遗传性继承人培训,农村手工艺品继承和改造的发展。促进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大规模维护,自主创新传承和运用方式,创建一批适合优秀传统知名品牌的“黄河非物质文化礼品”。

完善对黄河文化科学研究的诠释。深入实施中华文明研究计划,系统科学研究梳理黄河文化中心城市文明的起源和中华早期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关键是开展河洛文化,特别是夏文化研究。制定黄河流域文物发掘的研究目标,对具有象征意义和典型的珍贵文物进行系统的发掘科学研究,例如文明的起源,国家的起源和国家的早期建立,夏商周考古研究所和黄河文化研究所,整合和完善河洛文化研究所,建立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考古科学研究成果的管理体系,并发布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黄河文化的成果。

2.黄河文化的深入传承

系统实施大河传统文化自主创新工程,诠释了黄河文化的精神精髓、职业道德和杰出的传统作风,凝聚和发扬了创新精神,不懈的奋斗精神,团结精神,理想的精神精髓。执着追求完美,继承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发掘在黄河文化中积累的红色精神,完善黄河沿岸党的发展历史,军事历史和革命历史的系统科学研究,搞好珍贵文物的选择和维护,建成大河红色文化教育基因文库。深入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别山精神,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文化教育。创建中华文明的重要城市地标。促进郑州、开封、洛阳和黄河历史文化艺术大城市的地标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并实施有代表性的新项目,以维护和翻新郑州、开封、洛阳、安阳,郑州的历史博物馆的基础建设,建设由黄河博物馆推动的黄河文化博物馆展示群。与沿海省份建立和运营渭河流域历史博物馆联盟。力争成为我国大河湿地公园的关键基础设施区,加强与大运河、长城和长征国家公园的互动交流,扩大文化资源的累积利用和规模效益,完成中华文明的全景教育。

3.讲述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加快黄河文化资源和创造力的转化。促进“感知黄河”文化艺术项目,收集文字、中国戏曲、古代诗歌等元素,实施区域戏曲团的转型和发展,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出版媒体的改善以及影视制作经典的繁荣发展。在黄河九省建立文学创作联盟,并发行大量可以感受到和互动的经典杰作。开展黄河文化产品的智能化生产,数字化营销与推广,培育黄河沿线的文化创意产业带。探索建立黄河文化设计方案研究开发中心,利用文化艺术生态环境保护实验区基本建设传统手工艺研究与创新管理体系中心和产学结合产业基地。

扩大国际历史文化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中国黄河”综合国力提升活动,举办全球黄河文明社区论坛,全球古城社区论坛,努力建立永久性场所,搭建交流服务平台以及对不同文明行为的相互认可。扩大新郑市黄帝故里拜祖活动的知名度,在淮阳,内黄等地推广祭祖主题活动,在黄河流域树立人文始祖发源地品牌。提升发展中原海外文化发展中心、海外少林文化中心、海外“仲景学院”,持续实施“翻译河南”介译工程,并利用郑州机场经济发展综合体建立中国文化产品实验区,向世界推广黄河文化经典。

4.基本建设大河黄金文化旅游产业带

建立度假旅游业布局的产业生态圈。坚持城市与河流的互动交流和区域合作,整合主要河流主体文化旅游产业资源,促进伊洛河、沁河、卫河、金堤河、贾鲁河等旅游资源的开发。黄河小浪底、郑州花园口、开封东坝头等特色规划区,以及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开发,设计和改善文化艺术旅游景点、社区、度假村和特色村落,丰富多彩的晚间文化娱乐产品产品,有序开发避暑度假和冬季旅游产品,构建全域全时全季旅游产品结构。

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联动建设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以“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为整体形象实施专题规划,强化旅游产品协同开发、旅游市场联合推广、“快旅慢游”交通联通、服务监管规范统一,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华彩区段。实施“两山两拳”文旅融合战略,推进登封世界功夫之都和温县太极故里建设,办好少林国际武术节、世界太极拳交流赛等经典赛事,打造“中国功夫”国际旅游品牌。突出不同主题,培育形成黄河黄金文化旅游带十大精品线路,依托沿黄史前文化遗址遗迹以文明溯源为主题的黄河文化游,以四大古都为主题的黄河沿岸古都游,以根亲文化体验为主题的黄河文化寻根游,以红色基因为主题的黄河红色教育游,以“老家味道”为主题的黄河特色美食游,以黄河地标景观为主题的黄河文化地标游,以沿黄自然风景为主题的大河山水风光游,以治黄成就为主题的治黄研学游,以沿黄湿地慢游为主题的黄河湿地休闲游,以大堤自驾为主题的“亲近母亲河”自驾游环线,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沿黄生态廊道旅游风景道,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水上旅游码头,利用黄河两岸防洪大堤综合开发自驾车旅游环线。加快发展智慧旅游,推进重要交通集散枢纽、重点景区、主要旅游通道无线网络覆盖和二维码识别普及,推动智慧服务贯穿旅游全程。完善旅游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健全游客满意度调查和反馈机制,推动郑汴洛等重点城市旅游服务要素接轨国际标准。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 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JC59】

(郭林涛 河南省委党校)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