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共建 > 正文

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基本经验

2019-10-22 11:06:23 来源:映象网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一系列改革话语,论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新一轮改革的动因、目的、方法、意义等,已经建构起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观,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一系列改革话语,论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新一轮改革的动因、目的、方法、意义等,已经建构起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观,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改革话语不仅反映改革实践,还将反作用于改革实践,制约或促进改革实践的发展。当前我国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区,如何在总结既有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论证新一轮改革的“前因”与“后果”,强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精神保证,创新改革的理念和方法,需要一套更加有力的改革话语。在多年的实践总结中,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形成了以下基本经验。

      (一)构建改革话语,要坚持创新性与继承性相结合,寻求“破”和“立”之间的平衡

       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建构是一个有“破”有“立”的过程,“破”就是突破既有的话语传统或叙事形态,“立”就是创建新的话语内容或话语方式,这里的“破”和“立”并不意味着“推倒重置”,而是突破和创新的有机结合。这是因为,尽管不同阶段改革话语所面向的实践不同,但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只要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其“立”必然是依托既有的话语资源,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共识之上的,因此,在“破”和“立”之间寻求平衡是维系稳定的关键,在接续性和创新性之间把握平衡才真正考验执政者智慧和勇气。纵观改革动因、改革目的、改革方法、改革思维、改革方向及改革成就等改革话语的演进,无不体现了这一话语构建原则。

      (二)构建改革话语,要坚持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增强话语解释力和感染力

       党的改革话语既要讲科学性,又要讲艺术性。讲科学性是因为改革话语将改革现实作为关照对象,试图用一套自己的逻辑来解释和改变世界,最终要在现实中接受检验,必须遵循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讲艺术性是指改革话语在风格特征、方式方法上可以采取个性化、生动性、多样化等更为灵活的选择,以增强话语魅力,更好发挥其社会功能。四十年来,党的改革话语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为出发点,以深刻的现实旨归为落脚点,立足国情、面向大众,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相结合,有力地解释和改变了现实,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彰显改革的价值,又采用艺术性的手段,使改革话语更易传播和被人们接受。如在对改革意义论证时,中国共产党把改革与革命相联系,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一方面把革命的意义升华,凸显革命的历史功绩和神圣性;另一方面把革命的意义转向,以“改革”承继革命的核心内涵即“解放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凸显“改革”这一带有革命意义的变革。这种重塑“革命”而不是全盘否定“革命”意识形态的政治处理,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领导智慧。

      (三)构建改革话语,要坚持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性相结合,凝聚强大中国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话语”是某一利益团体为自身利益辩护的工具,意识形态性是话语最重要的特征,“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这里的“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话语”的意识形态性所在。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改革话语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为党的改革合法性寻求价值认同与思想资源,使党的思想路径与发展逻辑融合于改革实践之中,同时弥补由于改革缺陷与失误所形成的负面导向,为改革的展开提供持续不断的价值解读与精神支持。然而,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凝聚中国力量的重任,它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根植中华文化沃土,以厚重的中华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为依托,运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使之更加亲和,更接地气,才能真正凝聚改革共识,增强改革认同,为当代中国改革实践定向导航。

      (四)构建改革话语,要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促进话语更加成熟

       在改革话语的历史演进中,每一个改变都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正是基于改革条件的变化和对民族国家未来发展的期许,关于改革动因的话语发生了从挽救中国到实现“中国梦”的转变;正是基于对实践发展中社会不公正问题的化解,关于改革目的的话语发生了从发展生产力到发展生产力与促进公平正义并举的转变;正是基于对改革科学性和长远性的重视,关于改革方法的话语发生了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转变等等。然而,尽管改革话语的转变呈现出鲜明的“对症下药”的特点,但这些转变并不是孤立的。整体看来,在内容上,它们往往在改革的动因、方法、路径、意义等各个领域和环节齐头并进、共同演进,以“成套装备”的形式实现改革话语的“升级换代”;在组成要素上,改革话语内容的演进往往是与话语方式的调整和话语媒介的发展相匹配、相适应的。这种改革话语内在的对于系统性的要求,启示我们必须把改革话语看作一个既聚焦问题又兼顾全局的有机体系,从体系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的角度出发,为改革话语做出顶层设计,构建一个更加完备、更加成熟的改革话语形态。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武彩鸿)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