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路径

2025-06-06 18:14:49 来源:映象网

[摘要]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不仅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历史脉络来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从现实需求出发,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因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这对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思考实践的具体路径。通过这些相互关联、互为支撑的多维路径,共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一、政治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回首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百年历程,党总揽全局、团结各方,制定科学的民族政策,引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正确把握民族工作历史方位,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自信心空前高涨,新时代民族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因此,坚持党的领导,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稳固可靠的保障,让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二)坚定不移走稳中国道路,增强各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植于中华民族广阔的疆域,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探索和总结出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正确的道路不仅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引方向,同时也进一步坚定了中华各族儿女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对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而,在解决民族问题上,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要走出一条反映中国各族人民意愿、适应新时代民族工作要求的“新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正确方向,推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越走越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伟力。

(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同时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源头与根本。新中国成立前后,党中央根据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与居住结构,以及人口资源分布不均、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做出了在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决定。此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加强民族团结平等、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保障各族人民合法权益、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加深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历史必然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巨大优势转化为激发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经济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一)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关键。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由于各民族所处区位不同、拥有资源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如果任由这种贫富悬殊自然发展,当贫富差距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使民族之间出现矛盾,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因此,大力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仅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维护团结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

(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我们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强调社会主义制度应该向共同富裕看齐,应该实现共同富裕。带领各族人民走共同富裕之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初心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为此,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把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对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有了更多期待。但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就与问题交织的背景下,唯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同时加强民族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

三、文化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依托

(一)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

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不仅引导中国人开辟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同时也在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的实际进程中不断论证其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重要思想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作为理论基础,将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共同体理念渗入中华民族的血液,牢固共同的精神纽带,促进各民族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紧密团结。通过系统学习民族理论政策,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和认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升华为一种社会共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的历史进程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出了独特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模式,这个过程与我们民族认同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历史上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政策以及北魏孝文帝的全面改革,这些都是文化交融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它们不仅增强了不同族群之间的互动交流,更深化了他们彼此间的理解,并最终形成了血缘关系的交错和文化的共通性,从而夯实了“多元一体”的基本架构。进入新时代,一方面我们应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我们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创新的方式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将传统精神与现代精神有机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活力,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方面取得更大成就,强化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各民族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在这个精神家园中,各民族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精神文化特色,这些民族文化是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各族不同地域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所积淀起来的,同时又焕发推陈出新的时代特色和精神气质。既是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代表着整个国家的理想与信念,也代表着各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既是中国56个民族各自的文化底蕴,以及各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质,更是每一个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根植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着力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同时还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基石。

四、社会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体系

(一)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为此,应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指导,挖掘创新潜力,重点突出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的靶向治理,提升治理有效性和整体效能。同时,还应创新治理方式方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科技赋能智慧治理模式,针对民族事务治理瓶颈和短板,通过大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数据,为民族事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治理科学化、精细化和高效化。

(二)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既是对历史上各民族交错杂居分布格局“原生态”的充分尊重,也是顺应新时代我国民族人口分布格局新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基础的重要举措。应通过重点抓好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促进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群体活动,广泛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等途径,实现各民族在居住、经济、文化、社会乃至心理等各方面全方位深度交融,形成各民族共同居住在一起、学习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活动在一起的和谐图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增强共同性,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三)持续强化民族团结理论与政策宣传教育

创新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载体和方式,是新形势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途径。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能够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应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设置教材内容,在全国范围开展社会最为关注的民族政策理论宣讲,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融入意识形态工作中。同时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在电视节目中开设民族团结进步专栏,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讲好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故事,逐步推动宣传教育全覆盖,让民族团结理念入脑入心。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大力弘扬和践行“五个认同”思想,使“五个认同”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者:郭宇坤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讲师,博士,从事民族社会学、文化社会学、乡村文化治理研究。)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