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医药的重要作用,“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医药的重要作用,“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推动传统医药深度融入全球卫生体系,促进传统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医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中,在抗击疾病和寻求健康的实践中,经过符合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认知过程,创造并利用的一切精神和物质的总和。中医药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不仅蕴含着中医药实践与发展的价值和理念,也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与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见证。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后简称中医药文化“双创”),是面向健康中国战略的目标和全世界人民的健康需求,是助力中医药文化在健康中国、健康世界建设中发挥独特优势,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重要举措。
一、守护到发展:中医药文化“双创”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价值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主要代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等概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1.增强文化自信 提高文化自觉
近代以后,面对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与文化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本土文化的信念根基被深刻动摇。中华民族面临着国家蒙辱、人民蒙难的“亡国”之危,也面临着文明蒙尘的“亡天下”之忧,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也随之经历了一个从失落到重新确立的过程。张其成认为,中医的命运是中华传统文化命运的一个缩影。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指导,使古老厚重的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使中医药文化在中国人民群众心中扎根,成为其日用而不觉的健康思维方式和养生理念,有助于人民群众在世界文化交相激荡的大环境下,坚定自身的文化主体性,以更加昂扬的态度向世界展示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中医药文化具有跨越国界和文化的普遍性价值,其传承与创新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内民众的文化自信,还能够促进国际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国际认知度与认可度,赋能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2.服务健康中国 助力全球健康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要优化健康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重视中医药经典医籍研读及挖掘等系列工作,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表明中医药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通,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通过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方式、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办法、加强中医药经典古籍保护等系列工作,使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载体根据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不断更新,中医药文化的深刻内涵才能融通古今,连接中外,进而深入人心,最终满足人民群众关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满足人民对健康中国的价值需求。
二、表象到根源:中医药文化“双创”的多维困境
1.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度低
中医药文化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但其理论应用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主要表现有:中医药理论研究成果研发出来后,因缺乏有效的转化机制和平台而未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应用和产业应用中,导致科研资源的浪费;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存在着缺乏科学指导和盲目应用等问题;部分中医从业者在临床实践中,未能充分根据中医药理论进行辨证施治,而是盲目套用、过分依赖经验方或传统疗法,因而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
2.创新人才较为短缺
中医药创新人才在培养计划上的不足和人才流失严重,是制约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最大摇篮,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融入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难以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不足。此外,中医药行业的发展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说较为滞后,薪资待遇与职业发展空间也较为有限,这也是导致中医药创新人才流失的一大重要原因。
3.部分民众文化认同度有待提高
现代社会中,西方医学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导致社会上仍有部分民众对中医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存疑,对中医药文化表现出不认可的态度。这种不认可大多表现在急性病的治疗中,人们总是选择相信西医的快速疗效而忽视中医药在整体上调理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的优势。这与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不够,中医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仍较低,不同地域、不同医院的诊疗依据和水平存在差异,行业中存在某些不良商家,因利益原因进行虚假宣传,一味夸大疗效,导致消费者对中医药产生信誉危机有密切关系。
三、理论到实践:中医药文化“两创”的可行路径与实施保障
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指导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医药文化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辨证思维有助于理解中医整体观中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避免孤立地看待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从而更全面、系统的认识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疾病的发生机制。
2.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医药文化内涵丰富,值得深挖和提炼其时代价值,让穿越古今的璀璨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如:中医药文化中的“治未病”思想,强调以预防为主、注重养生保健,意为人们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生活方式、情志状态等,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都会提高疾病的发病率。“治未病”思想对于现代健康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采取积极预防措施,降低疾病发生风险,为建设健康中国保驾护航。此外,中医药文化中还蕴含着“仁和精诚”的价值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写到的:“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深刻体现了“医术之仁”和“医者仁心”,同样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引导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3.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方式
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式,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数字平台传播链”,需通过技术赋能、资源整合与平台联动,实现从文化资源挖掘到用户触达的全链路贯通。一方面,构建数据驱动的资源整合中枢,这是传播与应用的基础。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古籍文献、名医验方、非遗技艺等资源,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确权与动态更新。借助AI生成内容技术,将传统中医典籍转化为短视频、互动课件等数字形态。另一方面,搭建多层级新媒体传播矩阵。在不同平台进行差异化布局,例如微博、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等。针对不同平台的传播特点以及视频风格,量身打造相应的内容,结合算法精准推荐触达不同受众群体。最后,强化线下沉浸式文化体验。打造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一系列活动。让中医药文化真正入脑入心,更广泛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要以服务为导向,创作一系列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中医药文化产品,注重内容的更新和维护,确保内容的时效性和持续性,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
4.促进中医药产业升级
中医药产业升级离不开商业模式的创新。中医药企业可以开展中药电商平台,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拓宽中药产品的销售渠道,有助于消费者方便快捷的购买到各种中医药产品,为中药企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此外中药企业还可以与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合作,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模式,开设线下体验店,举办线上直播销售等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产品的销量。加强品牌建设是促进中药产业升级的关键,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药品牌,能够提升中药产品附加价值以及市场竞争力。同仁堂等老字号中医药企业凭借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和良好的口碑在市场上树立了较高的品牌形象。新兴中医药企业该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创新产品、优化服务,加强宣传,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医药品牌。
在实践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传统中医药已经走上了一条焕新之路。无论形式上怎么创新,守正永远是中医药的立身之本,中医药文化传播必须把健康理念放在优先位置。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各方共同努力。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不断探索创新,推动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增强文化主体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作者: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安荷)
参考资料: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
2、赵海滨:《中医药文化:独特价值与国际传播》,《人民论坛》2023年第17期。
3、《强信心 促发展——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24年12月
4、张其成:《近代中西文化与医学道路反思录》,《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5、刘少渝:《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逻辑、困境及路径》,《东南学术》2024年第6期。
6、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年
7、刘军胜:《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大有可为》,《前线》2020年第5期。
8、常晋《擦亮中医药文化瑰宝》,《人民日报》2024年7月2日第0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