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河南既以经济大省之担当扛稳“挑大梁”重任,又以文明源脉之底蕴构筑中华文明探源核心场域。
面对区域竞争激烈化的态势,新一届省委领导班子提出“四高四争先”,既是对发展困局的开刃,更是对文明图谱的解码。河南既以经济大省之担当扛稳“挑大梁”重任,又以文明源脉之底蕴构筑中华文明探源核心场域。全省要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河南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深刻领会、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要求,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提供精神指引与治理智慧。
一、文脉解码:千年文脉淬炼“四高四争先”战略密码
在“四高四争先”战略中,“自强不息”“兼容并蓄”“民惟邦本”“和合共生”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正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形态为河南高质量发展提供独特的精神密码。
(一)自强不息的革新精神——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自强不息”源于《周易·乾卦·象传》。原意指天道处于恒动不息地运转创化中,故君子当以刚建品格为德行践履之典范,在永续的自我完善中获得生命的超越性价值。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河南之所以能够在“承敝通变”中“穷变通久”,究其根本就在于将中华文明蕴含的进取基因转化为“换道领跑”的实践战略。例如宁德时代洛阳基地带动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许继集团以超、特高压等关键技术打破多项国外垄断,恰恰印证了“革故鼎新”精神对河南现代化产业升级的战略支撑。
(二)兼容并包的开放格局——激活高水平开放的战略潜能
“兼容并包”出自《史记·司马相如传》,“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若要开创大业,作万世之典范,必须以宏大的胸怀和追求广泛汲取各家思想。文明共同体的演进逻辑就在于对异质性要素的全方位整合,如此才能“创空前之世局”,实现传统文明因子的自我迭代。一种文明,乃至一个民族、国家、个体始终遵循历史辩证法所昭示的普遍性规律。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带,河南更是以文明积淀重塑开放格局:以农业市场为例,南阳月季、信阳毛尖通过国际农业合作示范区出口,呼应了农耕文明“精耕细作”传统理念;在空间枢纽上,以“天下之中”和“内外联动”的传统智慧驱动郑州“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延续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物贸融通逻辑。这种以开放促改革的实践路径,彰显了内陆省份何以转型升级的鲜活样本。
(三)民惟邦本的治理智慧——锚定高品质生活的价值坐标
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重要理念,民本思想包括仁政惠民、厚生利民、经世济民等思想精华,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的存在价值的肯认和重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古代先贤始终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毕生理想孜孜以求,在个体价值与兼济天下中探寻平衡,体现出民本思想内蕴对人性超越维度与现实维度的双重关照。根植于中华文明基因的传统治理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中实现了从“工具性之本”到“目的性之本”的范式跃升,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治理模式。在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中,我省系统推进“千万工程”经验的本土化创新,统筹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功打造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新范式;胖东来入郑布局精准落地省委省政府“高品质生活供给体系”战略,以“体验式消费”重构零售业态。我省不断通过技术赋能和制度创新,使“民生愿景”成为“幸福实景”,彰显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的伦理底色。
(四)和合共生的生态哲学——重构高效能治理的文明范式
“和合共生”是中华文明的精神传统,彰显了文明范式的超越性伦理旨归。从“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这一文明基质包含着“和而不同”的人际观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虽历经千载文明嬗变与历史迁衍,仍能葆有本体论的连续性,无疑是一种强大的生存论策略。“和合共生”以一种无形的内生动力升华为我省高效能治理的文明自觉。在贾鲁河治理中,宋代《河防通议》“分其势、顺其性”的治水理念有机融入数字孪生贾鲁河流域建设,体现了“与物为春”的共生哲学;在智慧农业方面,兰考将明清“农桑互补”传统升级为绿色循环体系,使泡桐成为兰考的“绿色银行”。这种“传统智慧+科技赋能”治理逻辑,揭示了河南“永续发展”的文明密码。
二、动能转化:传统智慧激活“四高四争先”实践引擎
河南“四高四争先”战略,本质上是一场以“经世致用”的实践智慧激活传统资源,让文化血脉化身发展动能。这种深嵌于文化传统中的能量转化绝非简单嫁接和平移,而是传统与现代的深度对话和融合,既要回答河南“何以争先”的价值之问,更应诠释“何以争先”的实践理路。
(一)文化基因对战略目标的定向作用
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蓝图中,文化基因的赓续发展正成为驱动中原大地焕发澎湃动能的精神引擎。
其一,文化基因为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能。以红旗渠精神为内核的文化基因为我省现代化建设注入不竭动力,通过“红旗渠精神”宣讲团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工作,以精神力量汇聚人心,形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在贯彻落实“四水四定”原则中,我省将“以义治利”的伦理准则融入治水实践,开创了“治水兴邦”之河南探索新局面。
其二,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持续释放创新势能。我省以焦裕禄干部学院等教育基地为主阵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创新沉浸式话剧、微视频等宣传形式,使焦裕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开封大力弘扬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兰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成为全国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县,印证了文化基因促奋勇争先的巨大潜能。
其三,文化认同凝聚起全域协同发展的磅礴力量。我省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为核心,构建黄河文化旅游带,推动沿黄九市协同发展,以文化IP引领全域文旅协同。豫灵镇依托晋陕豫三省文化交融的传统基因,构建跨省产业链条,形成“豫陕合作先行试验区”,推动经济协同发展。可以说,以共同的文化符号为纽带的集体共识影响着战略方向的选择,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以文化人、以文聚力”的河南范本。河南实践表明,文化认同既是历史记忆的延续,更是协同发展的动能。
(二)传统伦理对政策设计的价值选择
在政策设计中,传统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深度融入河南现代治理实践,形成三大核心维度。
其一,民生本位的治理哲学。我省将“以民为本”理念融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2025年计划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00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65万人以上,提升就业服务保障能力;在校园安全领域,投入专项资金升级2.04万所幼儿园和约2万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安防设施,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
其二,集体理性的制度创新。《河南省加快制造业“六新”突破实施方案》的出台,将“天人合一”理念嵌入新材料研发标准体系,构建了伦理赋能产业发展的协同机制。2025年规划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顺应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新趋势。
其三,文化基因的治理赋能。洛阳老城区探索“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打造汉服产业IP,带动3万余人就业;开封创新非遗市集,通过汴绣、面塑等互动体验,激活沉睡的文化资源,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传统伦理价值体系通过双重转化机制,在我省治理实践中实现了文化根脉传承与现代治理创新的有机统一,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具有方法论价值的治理方案。
(三)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路径
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利用实践中,我省通过制度创新、技术革新与业态融合的三重驱动,成功打造了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中原模式”。
其一,政策创新引领全局突破。我省将“考古前置”改革写入国家文物保护法,创新实施“先考古、后出让”制度,从源头守护遗址安全。同步推进大遗址走廊建设,打造以“古”融“今”、从“静”到“动”的古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矩阵,形成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共生范式。
其二,数字科技重塑文化基因。河南卫视依托三维建模、AR、VR等技术频频产生“破圈效应”,《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节目全网播放量超1000多亿次,通过数字科技对传统资源进行复原、呈现和诠释,全方位、多角度地激活了文化基因。
其三,文旅融合激活遗产价值。“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入选全国首批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与文旅融合工程,通过打造非遗研创工坊、沉浸式研学基地、唐风主题民宿聚落三大载体,实现了文物保护精度与文旅体验深度的双重突破。
其四,教育传承培育生态根基。郑州商都博物院推出“亳乐研学”等课程体系,构建“非遗传承人+学校+社区”三维育人体系;西峡县首创“虎头舞韵”公益培训,以“文艺+志愿”的创新实践将非遗技艺转化为舞蹈语言。这种从被动保护转向主动赋能的河南实践,为全国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框架。
三、文明创生:古今交响奏响“四高四争先”时代强音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河南以传统文化为内核,完成了从精神层面到物质层面的战略闭环,既彰显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质,又解码了我省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文明智慧,形成了具有中原特色的文明赓续之路。
(一)高质量发展:从传统产业转型到新质生产力的文明重构
河南作为经济大省,高质量发展是突破资源依赖、实现文明形态跃升的关键路径。我省要以“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在高端制造领域,郑州以超聚变全球总部为引擎,崛起为数字文明新地标,加速构建算力产业新生态;通过落子第二个规模级供应中心,形成“郑州研发中枢+华中华南双极供给”的协同网络格局,以“中原之光”照亮“东数西算”国家工程新航道。在全产业链智能化转型方面,郑州富士康“灯塔工厂”通过AI质检、5G全连接生产线等技术,实现生产效率提升102%、设备综合效率提高27%,工人从“流水线操作者”转型为“数字技术工程师”。这一进程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智造”转型,使科技创新成为驱动文明形态变革的核心力量。
(二)高水平开放:从内陆枢纽到全球链接的文明互鉴
高水平开放既是经济命题,更是文明命题;既推动了经济要素的流动,更促进了全球文明的融通。当前,我省正以枢纽经济为支点,实现中部大省优势再造。依托“四条丝绸之路”,加速构建“陆海空网”四维联动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根据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中欧班列(郑州)累计开行1.3万列,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突破80万吨,构建起连接全球的开放体系。在文化出海方面,蜜雪冰城、宇通等企业以“河南智造+中原文化”双轮驱动全球市场,创新推动中华文化全球化传播范式,以时代化表达彰显文明亲和力。高水平的开放战略,既激活了河南作为“天下之中”的区位文明基因,也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支点和格局展现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独特品格。
(三)高品质生活:从民生保障到人的全面发展的文明升华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人口大省,我省全力将“人民城市理念”融入具体实践,以民生温度彰显文明厚度。在政务服务方面,郑州市通过“数字政务”实现“全流程网办”,开展“辅导前置、智能自助、窗口兜底”的服务方式,推进公共服务从“生存型”向“发展型”的加速转变。在全民健康方面,我省将“增加免费或低收费体育场馆供给”纳入2025年省十大重点民生实事,推动129个公共体育馆开放,年度举办赛事超5000场,服务全民健身25万人次,这是我省首次将服务全民健身作为民生实事进行统筹部署。这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民生导向,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至上”发展理念和价值旨归。
(四)高效能治理:从党建引领到多元共治的文明秩序创新
党建兴则事业兴,党建强则事业强。我省通过“党建+”模式有效破解治理困局,比如河南工程学院的“三级联创”基层党建示范、经开区“五星”支部创建等,将政治优势创造性地转化为治理效能。郑州以“AI小郑”智能治理平台实现事件处置效率提升,新乡振动产业通过“政产学研”协同创建产业治理新生态。这些实践既承继了中华文明“德法共治”的传统智慧,又以数字化、制度化的手段推动治理现代化,塑造了“党建引领+科技赋能+社会协同”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文明新秩序。
结语
“四高四争先”是擘画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图景的金钥匙,充分体现了我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理论自觉和实践担当。河南的探索表明,“四高四争先”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植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根系上发出的新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非尘封在历史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熔铸于河南现代化进程中的“活性基因”。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我们要高举文化自信之火,将“四高四争先”的战略优势转化为澎湃发展势能,共同谱写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壮丽史诗!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部讲师 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