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智媒时代,网络舆论展现出主体多元化、内容多模态融合、传播方式情感沉浸和传播路径复杂化等新特征。同时,也面临虚假信息与谣言泛滥、群体极化与信息茧房、个人信息泄露与滥用、舆论引导与监管难度加大等新挑战。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完善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强化主流媒体引导作用、促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等应对策略,旨在为智媒时代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智媒时代,网络舆论展现出主体多元化、内容多模态融合、传播方式情感沉浸和传播路径复杂化等新特征。同时,也面临虚假信息与谣言泛滥、群体极化与信息茧房、个人信息泄露与滥用、舆论引导与监管难度加大等新挑战。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完善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强化主流媒体引导作用、促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等应对策略,旨在为智媒时代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正步入一个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核心驱动力的智媒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智能技术与传媒产业深度融合,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生产、传播与接收方式,重塑了整个舆论生态环境。网络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在网络空间的集中体现,呈现出诸多新的特征与趋势,同时也给舆论引导和社会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智媒时代网络舆论的新特征
1. 传播主体多元化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传媒时代主流媒体为主导的传播模式,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为公众提供了便捷的传播渠道,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普通民众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能够轻松地在网络上发布信息、表达观点。自媒体人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兴趣爱好或独特视角,在网络平台上生产和传播个性化内容,涵盖美食、旅游、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满足了不同受众的多样化需求。人工智能也逐渐成为网络舆论传播的新主体,智能写作机器人能够根据预设算法和模板,快速生成新闻稿件、评论文章等内容,一些媒体机构已经开始使用智能写作机器人撰写体育赛事、财经新闻等简单报道,大大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
2. 传播内容多模态融合
传统传媒以文字或者视频单模态方式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传播模态深度融合,共同塑造了网络舆论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特别是近年来,短视频迅速成为网络舆论传播的重要载体,它打破了传统文字报道的单调和冗长,通过将动态画面、现场声音、简洁文字以及适当音乐相结合,为受众呈现出更加立体、真实的传播场景。短视频的传播速度极快,能够在第一时间将现场情况传递给受众,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音效能够更直观地触动受众情感,激发共鸣和参与热情,导致舆论传播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
3. 传播方式情感沉浸
在智媒时代,网络舆论的传播方式逐渐从单纯的语义逻辑文字表达转变为注重情感沉浸式传播,“情感刺激”在网络舆情传播中愈发占据显著地位。情感计算技术通过对用户发布的文本内容、语音语调、面部表情等多模态数据进行分析,识别用户的情感状态,如喜悦、愤怒、悲伤、焦虑等。然后,根据识别出的情感状态,平台可以为用户推送相关内容,或者以相应的情感方式与用户互动。
4. 传播路径复杂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路径主要是线性的,遵循“传者-媒介-受者”的单向模式。进入智媒时代,随着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网络舆论的传播路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线性传播转变为复杂的网状传播。在智媒时代的传播网络中,每个节点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收者,信息在不同节点之间自由流动,形成错综复杂的传播关系。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为代表,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这些信息能够迅速被其他用户关注、转发和评论,形成信息的快速扩散。一条热门微博在短时间内可以被转发数百万次,评论量也能达到数十万条,传播范围迅速覆盖全球各地。不同用户的转发和评论又会引发新的话题和讨论,形成更多的传播分支,使传播路径更加复杂。
二、智媒时代网络舆论面临的新挑战
1. 虚假信息与谣言泛滥
智能技术的发展虽然为信息传播带来了高效和便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虚假信息和谣言的滋生与传播提供了温床。虚假信息和谣言在智媒时代传播速度极快,范围极广。一个虚假信息或谣言一旦发布,可能在几分钟内被大量转发和评论,迅速扩散到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手中。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往往更倾向于传播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信息,而虚假信息和谣言通常会利用人们的恐惧、愤怒、好奇等情绪,吸引用户关注和转发,从而加剧其传播速度和范围。辟谣信息的传播往往需要经过核实、编辑、发布等多个环节,速度相对较慢,很难在第一时间追上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步伐。
2. 群体极化与信息茧房
人工智能算法推荐是导致群体极化与信息茧房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各平台基于商业利益和流量追求,广泛运用算法推荐技术,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搜索记录、点赞评论等行为数据,分析用户兴趣偏好,为用户精准推送个性化的信息。这种个性化的推荐方式使得用户长期接触的信息局限在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领域,形成信息的“过滤气泡”。算法持续推送同领域相关内容,使得用户沉浸于特定信息圈层,极大减少接触异质信息的机会,信息茧房由此加固。这种情况下,网络群体圈层化现象逐渐形成,不同的群体之间基于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圈层,当成员遇到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用户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对圈层外的信息发布者进行攻击和谩骂,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加剧这进一步加剧了群体极化。
3. 个人信息泄露与滥用
网络平台的数据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个人信息泄露与滥用事件频发。说到底,这些问题主要源于网络平台在数据收集、存储、传输和使用等环节存在诸多隐患。一些平台过度收集用户信息,超出了其提供服务所必需的范围;部分平台的安全防护措施不足,数据库容易受到黑客攻击;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被窃取或篡改,尤其是一些不安全的网络连接,如公共Wi-Fi网络,容易被黑客侵入,导致用户在传输数据时个人信息泄露。更有甚者,一些平台未经用户同意,将用户个人信息共享给第三方,用于商业营销或其他目的。这些年,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事件频发,个人信息保护可谓任重道远。
4. 舆论引导与监管难度加大
自媒体、社交媒体等新兴传播平台的崛起,使得大量未经核实的信息和片面观点能够迅速传播,公众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难以辨别真伪和是非对错。主流媒体的声音容易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其舆论引导效果大打折扣。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极快、范围极广,传统监管技术难以对其进行实时、全面监测和管理。监管部门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违规信息,导致一些不良信息在网络上迅速扩散,造成恶劣影响。相关法律法规在网络舆论监管方面存在滞后性,现有法律法规难以对智媒时代网络舆论的新特点和问题进行有效规范和约束。
三、智媒时代网络舆论治理新应对
1. 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
技术具有双面性,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网络舆论治理带来了诸多挑战,但我们也可以利用新技术赋能网络舆论治理。
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识别虚假信息与谣言,一旦发现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能通过分析公众舆论的情感倾向,掌握公众的情绪变化和关注焦点,为舆论引导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例如,在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后,人工智能能够迅速对网络上的相关评论和讨论进行分析,判断公众的态度是支持、反对还是中立,以及公众对事件的关注点和疑问,从而帮助相关部门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舆论引导策略。
大数据技术可以在海量数据的技术上挖掘、处理处理数据信息,实现对网络舆论的实时监测、精准分析,为网络舆论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区块链技术凭借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等特性,为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新闻报道领域,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新闻内容的全程记录和追溯,确保新闻来源的可信度和报道的真实性。
2. 完善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
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是规范网络舆论传播行为、营造健康网络舆论环境的重要保障。传统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已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因此,政府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网络舆论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舆论传播中的权利与义务,规范网络传播行为。网络平台也应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审核机制,加强对用户发布信息的审核和管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平台上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审核,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信息。
3. 强化主流媒体引导作用
主流媒体应坚守“内容为王”的理念,凭借高质量、有深度的内容来吸引受众,协助政府引导网络舆论。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主流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应秉持严谨的态度,深入调查采访,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主流媒体应注重挖掘事件的深度和广度,摒弃碎片化传播思维,为受众提供全面、客观、深入的报道。此外,主流媒体要承担起传播正能量的社会责任,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道先进人物事迹、宣传社会正能量事件,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4.促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网络舆论表现出极高的复杂性和广泛的影响力,这使得单一主体难以独立实现有效治理。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让政府、媒体、平台、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政府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规范网络舆论的传播行为。媒体应发挥其专业优势,传播真实、准确、客观的信息,帮助公众理性看待问题。网络平台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强平台管理,建立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社会组织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性和公益性,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和教育活动。公众则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学会辨别虚假信息和谣言,避免盲目转发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四、结论
智媒时代,网络舆论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通过技术创新、完善法律法规、主流媒体引导、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等手段有效应对网络舆论的复杂性和广泛性。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的治理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我们需要持续关注技术的更迭以及给网络舆论的新变化,不断探索新的应对策略,为促进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简介:孙继文,河南驻马店人,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学及新闻传媒。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新形势下领导干部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研究”(2024JC0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