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网络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

2025-02-11 10:05:13 来源:映象网

[摘要]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在网络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浪潮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意义重大。本文先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内涵及提升意义,阐释其作为思想引领和价值传递核心力量的关键作用。进而探讨网络文化多元化特性,以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双重影响,既肯定其拓展资源、拓宽渠道的正向赋能,也正视权威受冲击、学生注意力分散等负面挑战。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在网络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浪潮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意义重大。本文先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内涵及提升意义,阐释其作为思想引领和价值传递核心力量的关键作用。进而探讨网络文化多元化特性,以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双重影响,既肯定其拓展资源、拓宽渠道的正向赋能,也正视权威受冲击、学生注意力分散等负面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提升策略,包括创新教育内容,敢于在复杂思潮中表明立场;优化教育方法,实现线上线下虚实结合;提升教育者专业素养,力求与学生同频共振,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引领力,助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当今全球化加速推进、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蓬勃态势,并以其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打破了地域、文化的界限,使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在网络空间中相互碰撞、交融。这一现象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尤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对象、内容和方式等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指出“要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在网络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面临着更加复杂激烈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在网络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使命。网络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仅关系到高校能否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顺利实现。本文将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内涵以及提升意义出发,在分析网络文化多元化的特点以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策略,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内涵以及提升意义

(1)思想引领、传递价值的核心力量

从主体维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行使主体主要包括思政教师、高校管理工作者等。他们承担着将主流意识形态、正确价值观传递给学生的重任,以专业知识、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思想发展。思政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鲜活案例,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这一过程便是主体行使话语权的体现。思政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鲜活案例,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可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这一过程便是主体行使话语权的体现。高校管理工作者则从多个层面行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包括在制定学校政策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学校的规章制度、发展规划之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策划组织各类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熏陶。

从内容维度来看,它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核心内容,这些内容是经过历史检验、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精华。同时,还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对象维度出发,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干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行使,就是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让他们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

(2)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要意义

从学生个体成长层面看,在网络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种错误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充斥网络,极易误导学生。通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能够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其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高校发展层面而言,其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有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从社会稳定与国家发展层面来说,此举能够培养出大批具有坚定政治信仰、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网络多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影响

(1)网络文化多元化的特性

深刻理解网络文化的特性,是探讨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影响的关键。其呈现出“快、丰、强”三大特征:快——依托高速网络,信息能瞬间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突破了传统传播模式下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丰——内容丰富多样,无论是学术前沿的深度探讨,还是日常生活的点滴分享,都能在网络中找到,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强——互动交流强,让人们能够随时参与互动交流,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与传播者,信息传播不再是单向的。

(2)正向赋能——拓展资源,拓宽渠道

网络文化多元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一方面,拓展了教育教学资源,网络上丰富的红色文化的历史资料、当代先进人物的事迹报道等,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另一方面,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渠道。线上课程、直播教学等形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使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开展。通过短视频、动画等新颖的形式来呈现思政内容,更符合当代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让原本“严肃刻板”的思政教育变得“生动有趣”,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创新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让主流思想更易被学生接受。

(3)负面挑战——权威与注意力困境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方面拥有较高的权威性,但网络的普及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削弱了教师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上的传统权威地位。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部分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错误思想观念的误导,形成错误的价值观。此外,网络上大量的娱乐化内容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时难以集中精力,大大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要求背道而驰,亟待解决。

面对网络文化多元化的复杂局面,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其带来的利弊,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重要论述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应对策略,趋利避害,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三、网络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策略

(1)创新教育内容,坚持做到 “敢于亮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在网络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中,各种思潮相互激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做到 “敢于亮剑”。

一方面,要紧密结合时代热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下社会现实紧密相连。例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可结合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经济波动中的迅猛发展态势。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凭借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产业。不仅在国内建立起了从原材料供应、设备制造到应用场景拓展的完整产业链,还积极向全球输出技术和产品,占据了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市场高地。通过这种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上具有强大的规划、引导和资源调配能力,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另一方面,积极回应网络上的错误思潮和观点。在当下网络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各种不良思想很容易借助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平台迅速扩散,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冲击。一旦网络上出现不良思想,思政教育者就应当机立断,及时发声。在驳斥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进行说教,而是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历史虚无主义这一典型的错误思潮为例,思政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结合详实的历史资料和深入的研究成果,以生动且严谨的方式还原历史真相,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英雄们的伟大精神和历史贡献,从而明白歪曲历史、否定英雄的行为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伤害。同时,引导学生从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角度出发,思考这些错误言论背后的动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坚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2)优化教育方法,努力做到 “虚实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虚实结合” 的教育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下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所谓 “实”,就是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旅行,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和崇高精神。比如前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学生在实地参观革命遗址、聆听革命故事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井冈山精神的内涵,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所谓 “虚”,即充分借助网络平台的强大功能,全面开展线上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以更灵活、多元的方式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在课程建设方面,精心打造思政教育专属的网络课程,运用短视频、动漫等新兴媒介形式,将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内容。以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短片为例,深入挖掘每一项价值观的内涵与现实意义,通过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案例,如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现友善、科技创新成果彰显敬业等,以情景再现、故事讲述等方式,将价值观的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社交媒体平台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思政教师可在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热门社交平台上开设话题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对学生的留言观点给予客观、准确的评价与指导。对于共性问题,可以开设线上专题研讨课来集中解答。此外,教师还可以分享一些优质的思政学习资源,如权威的理论解读文章、经典的思政讲座视频等,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在互动交流中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网络思政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提升思想认识和政治素养。

(3)提升专业素养,力争做到“同频共振”

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政教育者肩负着重大使命。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是实现与学生 “同频共振”的基础前提。

首先,提升政治素养。一方面,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坚定政治立场,保持政治敏锐性。只有自身政治素养过硬,才能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准确把握意识形态的方向,为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不仅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等专业内容,还要广泛涉猎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学生接触的信息繁杂多样,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在解答学生疑问时游刃有余。

其次,提升网络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过好互联网这一关。思政教育者必须掌握网络技术和新媒体传播规律,学会运用网络语言与学生沟通交流。包括,利用好网络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主流价值观;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学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及时、有效的解答和引导。(耿三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河南实践、国家战略的河南探索、红色基因的时代传承”专题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批准号:2024ZT064);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2024SJGLX0409)阶段性成果。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