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河南城乡融合发展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动力与策略路径——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分析视角

2025-02-06 16:39:44 来源:映象网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作为国家两项息息相关的重大战略应运而生,成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作为国家两项息息相关的重大战略应运而生,成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两大战略推进过程中企业家精神的引领和衔接作用至关重要。基于河南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的经验研究发现,企业家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能够发现和把握乡村发展的机遇,进而驱动其统摄与整合乡村资源;企业家精神的引入,能够为乡村产业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推动产业创新和升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企业家精神不仅是经济活动的驱动力,更是制度创新、资源整合和社会价值创造的关键纽带,其在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等方面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将企业家精神纳入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能够为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提供视角和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举措(王彦龙、徐康洲,2024)。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需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这一重磅会议的新提法,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城乡发展的路线与方针,也为河南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河南作为农业和人口大省,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乔晗等,2023)。其农业基础雄厚,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河南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也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显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据统计,2023年河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比值为2.36,虽然较以往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城乡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另一方面,乡村产业发展面临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较短、市场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制约着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同时,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空心化”现象日益凸显,导致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刘华芹,2022)。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企业家精神的视角来研究河南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路径(潘熙庆、杨德才,2023),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从理论层面来看,目前学术界对于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解读、制度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而从企业家精神这一微观视角进行深入探讨的成果相对较少。因而既有成果对于满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要求难免解释乏力,留下理论支撑的缺口。从实践层面而言,企业家精神所蕴含的创新意识、冒险精神、市场洞察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能够为河南乡村地区带来新的发展理念、技术和资金,激发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并且形成河南实践经验。通过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可以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多元化发展,进而为河南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撑(司文晶,2022)。

本文将企业家精神引入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旨在回答如下几个问题:作为“中国粮仓”和“中部崛起之中心”,河南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两个领域具有何种联结机制?企业家精神在两大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具有何种优势?到底以何种策略路径付诸实施?这是摆在河南决策层和实务界的重要议事日程。本文尝试从学理逻辑层面明确回答上述三个急迫而又重要的问题,为河南在“十五五”期间顺利实施两大战略提供实践经验;同时也有助于丰富和拓展相关理论体系,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关系

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首先,从要素流动的角度来看,城乡融合发展能够打破城乡之间的要素壁垒,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要素支持(韩广富、齐婉兵,2024)。

一是,在土地要素方面,通过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即明确界定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权属关系,推动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有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张合林、张锟,2025)。例如,部分地区通过土地流转机制,实现了零散土地的集中整合,引入现代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不仅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而且有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城乡融合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重要契机(李昀、孔维铮,2024)。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可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实现工资性收入增长;另一方面,城市人才返乡创业为乡村注入新动能,带来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据2023年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3073.97万人,新增返乡创业人员18.77万人,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三是,就资本要素而言,城乡融合发展有效促进了社会资本向乡村领域的流动。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信贷投放力度,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贺培科,2024)。同时,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村产业开发,重点投向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保障(王海娟、夏柱智,2022)。四是,在技术要素方面,城乡融合发展加速了先进技术向农村地区的扩散与应用(涂圣伟,2012)。通过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服务平台,将现代种植养殖技术、农业机械化装备和信息技术等引入农业生产全过程,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

其次,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城乡产业融合能够突破传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杨果等,2024)。例如,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最后,城乡产业融合还能够实现城乡产业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城市产业在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张雪霞,2024),而农村产业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特色农产品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张世贵,2025)。通过城乡产业融合,可以实现城市制造业与农村产业的有效对接,如城市为农村提供现代化农业装备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农村为城市食品加工业提供优质原料,从而形成城乡产业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三、企业家精神在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动力作用

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其推进过程中企业家精神的引领和衔接作用至关重要。企业家精神不仅是经济活动的驱动力,更是制度创新、资源整合和社会价值创造的关键纽带。以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展开分析:

(一)企业家精神的理论逻辑与战略契合

1.创新驱动与制度突破。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家精神的内涵逐渐丰富,涵盖了创新、冒险、合作等多个方面(孙桂生等,2024)。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强调了企业家通过引入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生产方式、新的市场等,对旧的经济结构进行破坏和重构,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熊彼特,1990)。这种创新涵盖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多个方面。企业家精神中的创新精神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冒险精神也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要素。企业家需勇于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做出决策,并投入资源进行商业活动(付星吉、白利鹏,2024)。这种冒险是基于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力和对自身能力的信心,而非盲目。合作精神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愈发重要。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家需要具备合作能力,能够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应对挑战。

2.资源禀赋重构能力。企业家精神可以通过资源禀赋重构,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邱骏、吕萍,2024)。一方面,企业家通过技术创新和组织变革打破经济循环惯性(陈明明等,2023)。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传统农业的低效生产模式亟需企业家以市场逻辑重构产业链,如通过数字技术打通城乡要素流动壁垒。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数商兴农”工程,体现了企业家精神与政策导向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农村的土地、生态、文化等资源长期“沉睡”。企业家通过价值发现机制,能将传统资源转化为现代生产要素。浙江“两山银行”模式中,企业家整合碎片化生态资源,实现GEP向GDP转化,验证了市场主体的资源整合能力。

(二)实践层面的三重衔接机制

企业家精神是经济活动的核心驱动力,推动企业创新、拓展市场、创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企业家的行为和决策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还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在乡村振兴中,企业家的投资和经营活动能够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蒲月琴、王杰,2023),促进乡村文化传承和创新(李少惠、赵军义,2021),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李诗和,2021),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1.产业衔接维度: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河南企业家展现出卓越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以西峡县太平镇为例,当地企业家依托“天然中药库”的资源优势,聚焦山茱萸特色产业,创新性地构建“农产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通过与仲景宛药公司合作,建立GAP工作站和4.6万亩山茱萸种植基地。并整合现代休闲农业要素,打造多功能复合型田园综合体。目前,该镇已建成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灌溉系统和科研基地,年接待游客量持续攀升,山茱萸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在产业升级方面,企业家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推动乡村产业向智能化方向转型。例如,部分蔬菜种植基地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通过传感器数据采集和大数据分析优化种植决策,并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显著减少农药使用量,实现绿色生产。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更增强了乡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乡村产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了示范路径。

2.人才衔接维度:优化城乡要素配置。在人才要素配置方面,河南企业家通过创新性举措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以汝阳县为例,当地企业家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吸引农业专家和技术人才下乡开展科研攻关,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显著提升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该基地还培育了一批具备现代农业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有效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资本要素配置方面,河南企业家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多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产业。通过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提升信用评级等方式,增强金融机构对乡村产业的信心。例如,淅川县某农业企业通过规范化财务管理获得大额信贷支持,用于产能扩张和技术改造,显著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此外,企业家还积极推进金融创新,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农业供应链金融”“农村电商贷”等特色金融产品,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支持。

3.治理衔接维度: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在乡村治理与建设方面,河南企业家通过多元化参与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公共事务领域,企业家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例如,社旗县某企业家自发投资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实施太阳能路灯安装、厕所改造及管网铺设工程;濮阳县企业家设立教育专项基金,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改善学校硬件设施;部分企业家还通过捐赠医疗设备、组织专家义诊和医务人员培训等方式,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企业家通过保护、开发和创新三个维度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在文化保护方面,企业家积极参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文化开发方面,通过文旅融合模式实现文化资源产业化,如开封“大宋不夜城”项目有效促进了传统文化传播与旅游经济发展;在文化创新方面,企业家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乡村文化电商平台,举办现代艺术展览和音乐节等活动,为传统乡村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四、河南基于企业家精神视角的策略路径

新时代乡村振兴本质上是场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需要企业家精神作为触媒激发要素活力。但必须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框架,使企业家精神在制度规约下发挥建设性作用。未来应着力培育兼具商业智慧与社会情怀的“新乡贤”群体,推动形成城乡价值共创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中,企业家精神需要突破传统经济学范畴,构建“价值发现—系统重构—生态赋能”的三维定位体系。通过功能、作用与角色的精准配置,实现市场逻辑与公共价值的动态平衡。

(一)培育企业家精神的政策支持与环境营造

1.政策支持体系构建。河南应积极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为企业家在乡村创业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在税收政策方面,可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制定差异化优惠政策。如对在乡村投资和创业的企业家,实施阶段性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在财政支持方面,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特色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定向补贴。如对于从事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的企业,可根据面积或数量等给予相应的补贴。对新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投资规模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设立乡村创业奖励基金,建立“乡村创业之星”评选机制,对带动农民增收成效显著的企业家给予表彰奖励。此外,为确保政策实效,应创新政策宣传方式,采用“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广策略,提升政策知晓度。同时,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强化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评估,确保各项惠企政策有效落地。

2.金融扶持机制完善。完善金融扶持机制是破解河南企业家在乡村创业融资困境的关键举措。在融资渠道创新方面,应深化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开发适配性金融产品。如“乡村振兴贷”“农业产业链贷”等。“乡村振兴贷”可依据企业经营状况和信用评级,提供差异化授信额度,并优化审批流程,提升企业的融资效率。“农业产业链贷”则以农业产业链为依托,为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上下游供应链融资服务,解决企业在不同环节的资金需求。在资本引导方面,应构建政府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协同投入机制。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创业投资。同时,完善激励政策,对投资乡村创业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和私募股权机构,应给予税收优惠和投资补贴等政策支持,激发市场投资活力。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主体信用评价体系,整合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数据资源,构建全面、准确的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对信用良好的市场主体给予融资便利,对失信主体实施必要限制。同时,加强农村信用宣传教育,提升农村经营主体的信用意识,培育良好的信用生态环境。

(二)搭建企业家参与城乡融合的平台

1.产业园区与创业基地建设。河南应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和返乡创业基地的建设,为企业家构建优质发展平台,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在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应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化园区,重点建设粮食、果蔬、畜牧等主导型产业园区。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同步推进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农产品检测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科技研发中心等配套功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撑。返乡创业基地建设同样重要,应加大对返乡创业基地的扶持力度,完善基地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重点构建创业培训、项目推介、融资服务、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体系,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全方位支持。通过优化创业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家投身乡村产业发展,形成集聚效应。

2.产学研合作平台搭建。河南应加强政策引导,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给予科研经费补贴,并对成效显著的项目实施奖励政策。建立健全产学研对接机制,通过举办科技成果推介会、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等活动,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农村地区建立科研示范基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服务。通过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农民科技素养和生产技能,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同时,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实现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的有效衔接。

(三)强化企业家与乡村的合作机制

1.村企合作模式创新。河南省应积极探索多元化村企合作模式,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和“企业+村集体+农户”等创新形式,实现企业与乡村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为例,企业发挥其市场、技术、资金等优势,负责农产品的加工、销售以及市场渠道的拓展。合作社作为中介组织,承担生产组织、技术指导和质量管理职能。农户则按照合作社的要求进行生产,通过土地流转、劳务输出等方式参与到合作项目中,实现稳定增收。“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同样具有显著优势。村集体利用其土地、资源等优势,在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开展合作项目。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村集体负责资源整合和关系协调,农户通过参与项目获得就业机会和收益。通过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够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还能为村民创造就业岗位,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利益共享机制构建。河南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考虑各参与主体的投入与贡献,确保农民获得公平收益。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中,企业应实行市场化收购机制,保障农产品优质优价,并按约定比例向农户返还经营利润。合作社应根据农户的土地流转规模、劳动投入等要素,制定差异化的收益分配方案。同时,应建立健全风险共担机制,通过购买农业保险、设立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实现企业、村集体和农户的风险分担。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企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的监督,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通过构建公平、透明的利益共享机制,有效激发各方参与积极性,确保村企合作的可持续性,维护农民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根本利益。

 五、结论

本文从企业家精神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河南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现状挑战以及企业家精神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了基于企业家精神的河南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企业家精神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企业家精神涵盖创新、冒险、合作、责任等丰富内涵,对乡村产业发展、城乡要素流动以及乡村治理与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企业家通过创新产业模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通过引入新技术、新管理经验,带动乡村产业升级,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在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方面,企业家凭借自身的创业项目和发展机遇,吸引人才回流乡村;通过示范效应和项目吸引力,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领域。在助力乡村治理与建设方面,企业家积极参与乡村公共事务,投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开发乡村文化产业,为乡村文化注入新活力。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基于企业家精神的河南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在培育企业家精神的政策环境营造方面,应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为企业家在乡村创业提供政策保障;完善金融扶持机制,解决企业家融资难题。在搭建企业家参与城乡融合的平台方面,应加强农业产业园区和返乡创业基地建设,促进企业集聚发展;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在强化企业家与乡村的合作机制方面,应创新村企合作模式,实现企业与乡村的深度融合;构建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保障农民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权益,促进村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关于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报告(项目批准号:2024JC084)。

作者简介:王生斌(1974—),男,河南信阳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乡村产业发展、企业家精神、社会资本的研究

胡岩(2002—)女,河南信阳人,硕士

王庆翔(2001—)男,河南信阳人,硕士

参考文献

[1]王彦龙,徐康洲.高质量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融合:理论关联、逻辑解构与路径探索[J].农村经济,2024,(06):47-56.

[2]乔晗,刘奥龙,邱珂欣.农业产业集聚与县域经济增长——来自河南现代农业产业园设立准自然实验的证据[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3,(11):87-100.

[3]刘华芹.“空心村”的两种类型与乡村振兴路径——基于河南A村与山东B村的比较研究[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0(01):97-106.

[4]潘熙庆,杨德才.企业家精神何以促进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J].江海学刊,2023,(05):157-163+256.

[5]司文晶.“以工业精神改造农村社会”:薛明剑的乡村建设思想及启示[J].江海学刊,2022,(06):126-134+256.

[6]孙桂生,唐少清,陶金元,等.企业家精神、创新文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分析[J].中国软科学,2024,(S1):454-461.

[7]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8]付星吉,白利鹏.资本有序化: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识及其实践进路[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37(04):15-23.

[9]邱骏,吕萍.农地资本禀赋对农户非农创业行为的影响——基于“土地粘性”与“资本激励”效应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24,(03):99-111.

[10]陈明明,刘禧瑶,聂其辉.企业家精神对经济体跨越发展陷阱的影响研究[J].南方经济,2023,(05):1-16.

[11]蒲月琴,王杰.乡村振兴急需的青年人才类型及其作用机制[J].安顺学院学报,2023,25(01):45-49+122.

[12]李少惠,赵军义.乡村文化治理:乡贤参与的作用机理及路径选择[J].图书馆建设,2021,(04):20-28+35.

[13]李诗和.倡导农业企业家精神促进乡村振兴[J].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1,(09):25-27.

[14]韩广富,齐婉兵.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进路[J].学习与探索,2024,(11):115-126.

[15]张合林,张锟.宅基地盘活利用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与路径[J].财经科学,2025,(01):62-74.

[16]李昀,孔维铮.中国城乡融合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内在逻辑、形成机制与实践路向[J].区域经济评论,2024,(04):94-101.

[17]贺培科.城乡经济循环发展的运行机理、制约因素和实现路径[J].农村经济,2024,(10):135-144.

[18]王海娟,夏柱智.资本下乡与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模式[J].思想战线,2022,48(02):146-154.

[19]涂圣伟.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化建设[J].中国发展观察,2012,(02):12-14.

[20]杨果,万凌霄,张莉.以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及推进路向[J].改革,2024,(12):127-137.

[21]张雪霞.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24,(12):27-28.

[22]张世贵.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耦合的价值意蕴、生成逻辑及行动框架[J].中州学刊,2025,(01):65-73.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