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这对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也为黄河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这对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也为黄河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路径。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塑造了华夏大地的地理风貌,更孕育了悠久而灿烂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遗产作为这一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丰富的历史信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然而,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保护挑战。幸运的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保护思路和手段。数字赋能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融合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创新理念。变革文化载体、激发文化活力、树立文化自信,有利于全方位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遗产,让其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一、数字技术应用于黄河文化遗产记录存档
高清扫描、三维建模等数字技术能够实现对黄河文化遗产的高精度数字化记录。无论是古老的壁画、雕塑,还是宏伟的古建筑群,都可以通过这些技术转化为数字形式,以高精度和细节丰富的数字模型或图像视频进行采集、保存。例如,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对黄河沿岸的古建筑进行扫描,可以获取其精确的三维模型,为后续的保护、修复和展示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通过高清摄影、录音等数字化手段,对沿线传统民俗、曲艺和工艺进行加工,形成详尽的数字化档案。数字化技术使得文化遗产的记录和存档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
将数字化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档,建立黄河文化遗产数据库,可以实现对文化遗产信息的集中存储和管理。数字化存档不仅方便了文化遗产的查询和检索,还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同时,通过共享平台,可以实现文化遗产信息的全球共享,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二、数字技术助力黄河文化遗产修复重建
数字技术为受损文化遗产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对受损的文物进行虚拟修复,恢复其原有的面貌。例如,通过数字技术对黄河沿岸的古代壁画进行虚拟修复,可以还原其色彩和细节,为观众呈现更加真实的历史画面。
对于已经消失或无法恢复的文化遗产,数字技术还可以进行数字化重建。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资料,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可以重现古代建筑、遗址等文化遗产的风貌。这种数字化重建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历史,还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数字技术强化黄河文化遗产监测管理
利用物联网、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对黄河文化遗产的实时监测和预警。通过布置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可以获取文化遗产的环境状态、人流情况等信息,为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在黄河沿岸的古代遗址周围安装环境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遗址的环境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打造的数字孪生黄河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对自然水体可视化展现,并对工程调度和运动规律进行智能化模拟和前瞻性预演。不仅提升了黄河保护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还为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黄河文化遗产的状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为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存储和分析,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黄河文化遗产的游客流量、参观行为等数据进行分析,为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四、数字技术拓展黄河文化遗产传播教育
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可以打造沉浸式的文化遗产体验项目,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通过交互体验加深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解、认同和参与。如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山西博物院以小程序的形式,推出“大河上下·民族根魂”黄河文化云展览,以全新视角展现了九曲黄河的地理风貌、黄河文明的历史传承以及沿黄九省(区)的风土人情,让观众在“云端”欣赏多姿多彩的黄河文化,助推实现黄河文化知识的可视化生产、数字化加工和多元化利用。
“云探国宝——沿黄九省(区)博物馆带你畅游历史长河”大型直播活动,3天就吸引超过1200万网友在线观看,数字技术让黄河文化遗产跨越了地域限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展示方式,让黄河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更多人感受到黄河文化的魅力,推动了黄河文化知识的可视化生产、数字化加工和多元化利用。
数字技术还可以为黄河文化遗产的教育和传播提供新的途径。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使得黄河文化的传播载体更为丰富多元。当前,各类新媒体平台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多种渠道,使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传播力、感染力得到进一步拓展与增强。例如,将黄河文化遗产融入数字教育平台,开发相关课程和教育资源,让青少年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黄河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利用数字化手段举办线上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促进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普及和交流。
河南通过对古城墙、商贸古街、创意产业的数智化利用,建设了集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观光、娱乐于一体的黄河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创新示范区。通过数字化手段,不仅保护了黄河文化遗产的原始风貌,还促进了文化遗产与旅游、娱乐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开辟了新的路径。还有一些地区和文化机构开发了关于黄河文化遗产的小程序和移动应用,如“指尖上的黄河文物”等微信小程序,详尽展示了文物信息、尺寸等细节,让用户仿佛置身博物馆之中,与文物面对面,多角度观赏。这种便捷的数字展示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对黄河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兴趣。
五、数字技术促进黄河遗产创新融合
数字技术在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不仅限于技术层面的革新,更在于推动跨领域的深度合作与创新。跨界合作,将黄河文化遗产与数字艺术、文化创意产业等紧密结合,是挖掘黄河文化深厚底蕴、拓展其现代价值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框架下,将黄河的自然风光、历史故事、民俗传统等元素,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创意转化。例如,与数字艺术团队合作,利用3D建模、动态影像等技术,创作出一系列以黄河为主题的数字艺术品,如动态壁画、虚拟现实景观等,既保留了黄河文化的精髓,又赋予了其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同时,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开发出具有黄河特色的数字产品和文化服务。比如:以黄河文化为灵感的数字游戏,让玩家在虚拟世界中探索黄河的历史与现状;基于黄河故事的互动体验项目,如AR导览、VR剧场等,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以及融入黄河元素的时尚设计、家居用品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
通过跨界合作,不仅能够丰富黄河文化的传播方式,提升其国际影响力,还能激发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是对黄河文化遗产的一种尊重与传承,更是对其现代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广泛传播,让古老的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六、数字技术面对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挑战
尽管数字技术在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如何确保数字化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何保护数字化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如何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面对这些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加强技术标准制定与执行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确保数字化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加强对技术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技术标准的得到有效落实。
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共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数字化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同时,通过共享平台等方式,实现文化遗产信息的全球共享,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三是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同时,通过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旅游活动不对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和损害。(郭 丽 李雪琴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2024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黄河文化传承与数字化传播协同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2024ZT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