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方此之时,唯有激活蕴藏于中华民族基因血脉中的精神力量,将其转化为改变世界的思想行动,方能承担起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托,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继党的二十大后指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纲领性文献,“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愈发纷繁复杂,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深知,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给我们提出的新考题比过去更复杂、更难,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交答案。”方此之时,唯有激活蕴藏于中华民族基因血脉中的精神力量,将其转化为改变世界的思想行动,方能承担起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托,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一、发扬理想信念之力,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自觉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百年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我们要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沿革和实践要求,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力量,自觉运用这一思想对照检视自己的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全球经济发展大格局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深化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规律性认识。
二、发扬胸怀全局之力,以系统观念谋划推进改革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纵览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40余载的实践历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性提出“六个紧紧围绕”,构成了未来一个时期中国改革的路线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六个紧紧围绕”的基础上增加安全领域,既抓住根本,又突出重点,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全程擘画,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整体谋划,才能更加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把中国和世界连接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道路。我们要深刻认识外部环境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凭借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大格局、大智慧,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
三、发扬人民江山之力,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决定》在起草过程中把握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其中涉及的300多项重要改革措施,都是由文件起草组广泛征求意见、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专题论证、反复讨论修改的结果,是把群众智慧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的生动实践。必须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各项政策主张,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改革实事,真正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发扬实干担当之力,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自觉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胸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聚焦问题、知难而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依然突出,如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等等。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承担起谋划推进本地区本部门改革的责任,敢于触碰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对困难多、难度大的改革不绕道、不回避,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摒弃拈轻怕重、躺平甩锅、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等消极心态,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切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提振锐意进取的精气神,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问题、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热点问题、民生方面的难点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各领域的风险问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提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是非得失的标准,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各项政策成败得失的根本依据;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句,来强调共产党人谋改革、促发展的初心使命。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干事业就要有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稳扎稳打向前走,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的谆谆教诲,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更好担负起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重任。(作者:徐世豪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跳出历史周期率‘两个答案’的内在关系与实践路径研究”(23BDJ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