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深刻领悟“人民永远是最大依靠”

2024-03-28 10:58:49 来源:映象网

[摘要] 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指出:“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依靠。”这一论断,不仅把过去一年取得的重大发展成就都归功于人民,更是总结出“人民永远是最大依靠”的历史经验,现实指导意义重大,理论价值深邃。

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指出:“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依靠。”这一论断,不仅把过去一年取得的重大发展成就都归功于人民,更是总结出“人民永远是最大依靠”的历史经验,现实指导意义重大,理论价值深邃。

一、“人民永远是最大依靠”汲于中国共产党丰富的历史实践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群众作为真正的英雄,取得了人类历史上不断的胜利、进步。每个历史阶段,人民群众就提出自己的需求,支持和追随自己的先锋队,汇聚最大的前进力量和智慧,不断实践,不断胜利。土地革命时期,人民群众把自己的家乡变成共产党人革命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战场,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转折;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把丈夫、儿子送到人民军队和运输队,形成埋葬国民党政权的人民战争;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群众主动下海,兴办乡镇企业、民办企业,形成对外开放的强大洪流;新时代的人民群众主动升级、大胆走出去,把中国优势变成中国力量。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作为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指南,其之所以能够跨越国度、跨越时空,在于其深植于无产阶级谋求自身解放的实践,充分表达人民需求,深切反映人民利益,指明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做出自己的初心使命而不懈奋斗。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人民群众的先锋队,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始终坚持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取得从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到惊天动地的百年创举、百年辉煌。

人民永远是最大依靠是汲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概括。千年变局,国将不国,生灵涂炭。人民呼唤新的主义、新的政党、新式革命。中国共产党人应人民之急,云聚上海,立党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应人民之需,建国立制,执政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应人民之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应人民之盼,统筹两个大局,战胜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人民是最大依靠这一历史经验是已经被丰富的历史实践证明过的、行之有效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二、“人民永远是最大依靠”饱含中国共产党真挚的人民情怀

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应有之义。这种情怀植根于传统的民本文化。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五子之歌》有言:“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有语:“民为贵,社稷次之”。汉朝贾谊有云:“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由此可见,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圣贤早已有之的远见卓识及政治智慧。这种情怀滋养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至上”的红色基因。李大钊《庶民的胜利》阐述了从“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到“庶民的胜利”的历史必然。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发出“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的庄严誓言。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从理论上论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及其内涵。这种情怀体现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这一重要论述,生动诠释我们党为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懈奋斗的宝贵经验和真挚情怀。

始终关切人民根本利益。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利益可言。党始终高度关切人民根本利益,革命时期关切农民的土地要求,建设时期关切人民的当家需求,开放时期关切人民富裕的需求,新时代关切人民共同富裕的需求。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深情流露:“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念民众之忧、行民众之盼,彰显了对人民利益的关切之情,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面对疫情大考,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打胜防疫战。“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21年如期实现,使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理想成为现实。

始终饱含“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伟大情怀。“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习近平始终系人民以深情,从梁家河“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到正定大街摆桌子与群众深入交流,从宁德山村听民声到福州社区搞调研,从着力群众急难愁盼到努力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习近平始终敢于担当,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胆识,直面贪腐;以“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的气魄,直面疫情,;以“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的执着,直面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习近平始终坚持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从“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无时无刻不激荡着为民造福的深情告白。

三、“人民永远是最大依靠”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

主动来自自信,自信来自成就,成就来自新时代奋斗步伐走得很坚实、很有力量、很见神采、很显底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坚持自我革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体现了党对人民期待的时代回应与历史担当。

坚持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青春的内在活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变化,影响和规定着外在的政治建筑和内在的深层认知。随之而来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共产党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唯有如此,才能活力四射和后劲无穷,否则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1945年著名的“窑洞对”中,毛泽东同志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界定了党群关系,用“让人民监督政府”和“人人起来负责”作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根本出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给出“窑洞对”的第二个答案,强调要依靠自我革命来破解历史难题。自我革命,意味着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刀刃向内,擦除思想尘埃,清理消极因素,清除肌体病毒,确保党始终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新时代新征程上新胜利,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自我革命以赢得历史主动,诠释党的成功之道。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方面,要坚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另一方面,要遵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立场,充分发挥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必须始终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去,激发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成功密码,为新时代党的科学执政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即全体人民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富裕,富裕是目标,关键在共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是在党带领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持续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经之路。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时期,鼓励一部分人、地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飞跃。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于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走向高质量的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切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望。(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 李银涛)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