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河南完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有效路径

2024-03-14 11:03:16 来源:映象网

[摘要]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基石,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和基础。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之一。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基石,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和基础。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之一。省委书记楼阳生强调,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融合”。以“四治融合”为抓手,梳理总结我省乡村治理创新实践,明晰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发力方向,对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高质量实现“两个确保”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年来,河南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而统筹兼顾、通盘设计,推进“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由点到面突破,开创了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数治支撑的“四治融合”协同发力新局面。但在党建引领、实现形式、运行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面临一些制约障碍,极大制约着乡村的现代化发展。因此,应树立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治理理念,认真总结和分析自治、德治、法治、数治四种不同类型的治理功效,既要有效发挥每一种类型的治理优势,又做到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发挥“四治融合”协同组合效应,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强化党建引领“四治融合”,提供政治保障

党的领导为推进“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提供坚强政治保障。要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形成上下贯通的组织“动力主轴”,以纵向高效动员、横向有效覆盖理顺治理结构,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领导,提升基层党组织对“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领导力。第一,健全县乡村联动的组织体系。落实县委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的主体责任,制定规划和实施措施,做好乡村治理所需人、财、物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四治融合”的制度政策、物质条件和环境;乡镇党委要加强对乡村治理工作的领导,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的选拔培养。指导村党组织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为村党组织开展乡村治理提供工作条件;村党组织进一步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激励党员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中带头示范,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第二,统筹区域党建资源。加快推动农村“互联网+党建”,以“融合式”“联合体”党建模式为基本参照,通过纵向、横向多维度联建共享,打造统筹融合的党建网络,强化基层党组织团结各类组织、链接多种资源的作用。第三,提高党建引领能力。推动实现对村级组织书记和村“三委”成员集中轮训制度化常态化,围绕乡村治理、平安创建等主题开展教育培训,提升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政治素质和治理能力,统筹运用四种治理方式,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创新村级党建活动方式,实施村级综合服务提升工程,把各类便民、利民、惠民功能汇聚在村党群服务周边,及时联系、服务、凝聚群众,实现党群融合。

二、提升“四治融合”整体水平,凝聚治理动能

坚持自治为基础、德治为优先、法治为保障、数治为支撑,培育壮大“四治”治理资源,提升“四治”建设水平,促进“四治”相辅相成、刚柔相济,实现整合优化的效果。一是完善鼓励基层首创机制,激发村民自治活力。创新村民自治方式,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丰富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方式,解决村民权力悬置问题;进一步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完善村级事务议事决策机制,及时准确地公开村级各项权力运行过程,定期督察权力运行情况。二是凝聚乡村法治力量,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推进法治广场、法治长廊等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理念,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积极培育村干部、网格员和新乡贤等成为法律明白人,组建村居法律顾问团队和基层矛盾调解组织,有效化解群众矛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三是注重乡村德治教育,培育良好乡风民风。深入挖掘中原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家规家训,用更加完善的村规民约规范引导村民的行为;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着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成立村民事务理事会,负责红白事管理工作,把文明创评融入乡村治理,提高乡村群众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四是拓展数字治理场景,创新数字治理模式。推动“互联网+党建”、村务财务网上公开、农村集体经济和集体资产数字化管理,有效地把村内常住居民、村级组织和频繁外出人口联结起来,共同推动乡村治理。完善数字乡村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创新“互联网+公共服务+政务服务”运行模式,推动便民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便捷化和可及性,推动农业农村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和安全感。

 三、打造“四治融合”载体平台,提供有效支撑

河南完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要总结分析自治、德治、法治、数治四种不同类型的治理功效,建立“四治融合”的平台和载体,探索与农村发展实际相契合的方式方法,既有效发挥每一种类型的治理优势,又弥合各自功能的有限性,推动“四治”协同发力。一是建立“四治融合”组织化平台。通过组织化平台建设,构建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多元化组织体系,推动各组织之间协同运用,为完善“四治融合”提供坚实的组织载体;通过组织化平台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合理让渡基层治理空间给共建企业、社会组织及村居民,积极鼓励乡贤会、乡村经济合作社、社会组织等基层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二是构建“四治融合”网格化平台。把精细化理念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各方面,以“人、地、物、组织”等为参数,科学设置网格规模,实现要素支撑和服务需求相匹配,建设资源整合、功能优化的网格化平台,构建“党建+网格”乡村治理架构。如郑州市的“小网格撬动大治理”、焦作市“全科网格”,组成了无死角、全覆盖网格体系,提高了乡村基层治理的精准度。三是搭建“四治融合”智能化平台。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格式以及数据处理技术,将农村的民生服务、平安创建、环境整治等事项融入“一张网”中,搭建一体化、集约化乡村智能化治理平台,对基层治理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搭建贯通融合的有效载体,实现政府和群众双向互动、线上和线下融合、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四、健全“四治融合”运行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运行机制是完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重要任务,也是把社会治理制度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保障。因此,要以当前我省乡村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着眼点,健全“四治融合”的制度机制,并提高制度机制设计与建设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促进乡村治理由碎片化向整体性转型。一是持续优化责任落实机制。进一步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增强乡镇(街道)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应急处置权,明确城乡社区的权责清单;赋予乡村治理领导机构和牵头负责部门有力的职权和明确的边界,健全专班工作推进机制,实现对“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保障“四治融合”的顺利推进。二是健全资源共享、统筹联动的治理机制。健全政府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协作机制,构建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打造工作联动、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的治理格局,协力解决基层治理难题。此外,还要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将各类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市场主体、人民群众、驻区单位等治理资源进行有效统合,构建基层治理多元主体新型伙伴关系,建立基层各治理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联动机制,形成“一核多元”协同共治格局,重塑现代社会共同体纽带,激发基层社会的内在活力,形成基层治理的合力。三是完善指导激励、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对地方“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实践指导,规范、保障和激励每项工作和每个流程落到实处,鼓励基层干部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作为;同时完善科学评价机制,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工作考核评价科学性和合理性,从制度层面消解推进“四治融合”的后顾之忧。

五、优化“四治融合”基础条件,提升实践效果

良好的基础条件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完善“四治融合”乡村体系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条件。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持续加大“人财物”投入保障,推动治理资源和力量均衡下沉,促进乡村基层治理职能、治理队伍以及法规、技术和人财物的充分整合、统筹调配,为“四治融合”内增动力、外强助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和县乡机关干部进入村干部队伍,让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服务乡村。如河南兰考县盘活编制资源,推进“减县补乡”改革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该县选派2000多名自筹和差供人员到乡镇工作,每年按30%的比例转为全供事业单位编制,其事例被评为全国改革案例。二是着力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完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成效,必须大力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发展。要用好乡村资源,盘活现置集体财产,进一步完善“双绑”机制,精准培育乡村产业,完善农村产业发展体系,提升产业农村产业综合价值,增加村集体收入,为“四治融合”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积极开发智慧乡村移动客户端,拓展数字信息技术在乡村基层治理的应用场景,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在农村的普及度和覆盖率;把互联网数字化知识等技能培训融入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当中,提高农民的数字化应用能力和知识素养,让农村充分享受数字化带来的红利。郑会霞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完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对策研究”(2023JC057)的重要成果。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