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坚定文化自信,勠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09-22 16:39:49 来源:映象网

[摘要]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必须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

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刻,该会议的召开为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文化自信的作用和地位被概括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坚定文化自信,归根结底在于铸就文化的新辉煌、创造新的文明形态。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必须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魏六朝歌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五千年的赓续传承,使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我们追溯历史,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深刻认识把握历史主动,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

2002年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立项,旨在为“何以中国”给出时代答案。历经二十余年,经过参加工程的20多个学科的400多位学者共同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冲破了“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桎梏,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坚实的考古材料和综合研究成果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证明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这一结论性认识对于我们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必须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总结概括为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提到:“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在于,漫长的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唯有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从未中断。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无论是《周易》中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还是《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语,都饱含着创新精神。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这鲜明地体现在中华文明“大一统”的历史传统中。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无论是《尚书·尧典》中的“协和万邦”,还是《西铭》中的“民胞物与”,都表现出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以及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没有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以来,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自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来,中国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中国全方位参与多边事务,加入了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和600多项国际公约,对外缔结超过2.7万项双边条约,认真履行自身国际义务。这些成果正是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鲜明体现。

“五个突出特性”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这“五个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特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特性,充分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区别开来,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党和国家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优秀传统的重大战略举措。2021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颁布,注重在记忆、传承、创新、传播四个方面着力。工程实施以来,多个重点项目持续推进,文化家底逐步摸清,研究阐发全面展开。全国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名,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建立。全国公布14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8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划定1065片历史文化街区,确定5.41万处历史建筑。一个个数据、一个个项目,反映着我们党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基础上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

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坚持“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冶双良 香港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