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精神存在的问题挑战与对策建议

2021-12-11 17:45:35 来源:映象网

[摘要] 黄河流域文化久远厚重,在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长期处于核心区域,代表着中华主流文化并推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发展,以黄河文化精神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也是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心灵故乡。

黄河文化精神是黄河流域的区域文化中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内容。由于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处于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地位,而传统的黄河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不但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作为主流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主体形成起到了主体构架作用,它不仅是中华文化中的灵魂与生命,更是华夏文明的核心价值部分,当然也是塑造当代中国精神的文化渊源和逻辑起点。

一、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精神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既指出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也为黄河文化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为黄河文化的大发展带提供新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对黄河文化精神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精神,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

1、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紧迫感认识不足

黄河流域文化久远厚重,在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长期处于核心区域,代表着中华主流文化并推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发展,以黄河文化精神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也是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心灵故乡。这种说法虽然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具体工作中,人们总认为黄河文化和文化遗址就在那里,不会迁移也不会消散,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的紧迫感认识还明显不足。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由于时间久远和一些历史原因,整个黄河历史文化资源的家底还不十分明晰,资料整理还不够完整,一些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得到系统性保护,这都急需开展全面摸底普查,对黄河文化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

2、文化遗产保护形式严峻

传承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有机结合难度大。黄河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本身便是传承黄河文化精神的重要方式,目前黄河文化中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尤其是历史悠久、价值巨大的资源面临着巨大的保护压力,即便是由于自然风化侵蚀,甚至包括参观旅游人流量过大所造成的环境变化,也会影响到对遗产自身的保护,对于那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巨大破坏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更加紧迫。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也同样如此,由于文化环境、社会审美风尚等发生巨大变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自身内发展规律的限制,加之传承人对传承内容文化价值的不认同,或是受到经济利益驱动,不愿意继续传承的因素,这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面临的困境,这就要求依据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首先做好传承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3、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整理不足

黄河文化精神是中华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精神,全面系统地挖掘、保护黄河历史文化遗产势在必行。但是黄河流经9省,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涉及范围极广,再加上沿黄地区文化资源、文化禀赋、自然风貌各不相同,因此对历史文献、文物遗存、文化精神等还缺乏统一的理解和整理。一是对沿黄各地黄河文学文化的资料整理。在中国的史前时期、王朝时期和帝国时期,黄河流域文明文化一步步成长为中华文化的中心力量,创造出纷繁且厚重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精神层面,黄河流域出现众多文化名家,写出众多影响深远的文学文化作品,产生了重要的人文思想,中国人传统的家国意识、民生情怀、使命担当、勇于抗争等精神理念也由此产生。丰富的黄河文化孕育了厚重的国家文明,凝结着厚重的人文情怀和哲学理念。在物质层面,黄河流域广布着体现黄河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诸如各式民居、历代治黄工程遗迹、宗教设施、民谣歌舞、服饰餐饮、生产和交通工具等。尤其是黄河故道、千里黄河大堤,它们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达着历史的见证,是最能直接产生历史触动的载体,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文献价值。只有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厘清黄河文化的根和魂,才能成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精神的基本依据,而目前在对黄河文化进行全面搜集、科学整理、系统研究以及数据化处理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空间。

4、黄河文化的产业化推动不足

文化产品是文化精神的现实载体。黄河文化作为我国的根源性文化,对中华文明产生了长期且深远的影响,学界对黄河文化的研究也已经比较深入,有大量研究成果面世并产生重要影响。但这些优势都没能转化为相应的产业优势,黄河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与它的历史地位、文化影响、社会价值、研究深度不相称,也与我国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在文化创意领域,还缺乏将厚重黄河与时尚现代相勾连的现代化、年轻化、科技化的时代表达;在文化产品领域,还缺少能够反映黄河文化、表达黄河精神的广播影视、网络动漫、演艺娱乐等方面的文化产品;在文化传播领域,还缺乏与之相配套的高水准文化展示及多渠道营销推广;在文化组织领域,还缺乏与时代需求相匹配的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中介组织、相关行业协会。最重要的是,缺少具有全球化、国际化的顶层设计,导致沿黄地区对黄河文化的开发利用都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削弱了黄河文化产业建设和开发的综合实力和产品竞争力,难以实现以产业推动黄河文化精神的保护传承弘扬。

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精神的举措和建议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源、主干和核心,由此产生的黄河文化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它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斗争精神、包容精神、奋斗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凝结。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精神,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这就要求要加强黄河文化研究、加强历史考古研究、加强黄河思想文化精神研究、加强资源整合集聚发展、加强黄河文化精神的产业化表达。

1、加强黄河文化研究

文化是中国政治经济建设的应有之义,是中国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内生力,是中国发展文化品格的体现。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和发祥地,中华文化的核心地。黄河流域历史上曾产生无数彪炳史册的文学大家、文化先贤,优秀文艺作品更是灿若星河,数不胜数。当代黄河流域也是人才备出,精品频现,这些都为黄河文化精神建设打下良好基础,但这些尚不能满足黄河文化发展需要,还必须加强对黄河流域文学文化的深度理论研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理论研究,加强对出版传媒等新兴文化的基本理论研究,进而引导、提升黄河文化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软实力。

2、加强历史考古研究

黄河流域,尤其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众多。要根据黄河文化精神建设的目标任务,对黄河文明的形成、发展及变迁进行综合系统研究,对历代治黄遗迹、石刻碑文、黄河故道等理行综合开发保护,对历代与黄河有关的文献,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黄河河道状况、地理环境、人文气候、治河经验等进行全方位整理。要加强历史考古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地域限制,通过对资源全流域整合,对沿黄地区各历史遗产的发掘、研究、利用,对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遗产的内涵、特征、价值等系列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

3、加强黄河思想文化精神研究

黄河文化以及基于黄河文化之上形成的黄河文化精神,不仅曾经支撑和引领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是塑造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基础和依据。要塑造当代中国人文精神,就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传统、拼搏奋斗、团结包容、自强不息等为代表的黄河文化精神,要将这些精神熔铸成为统一的黄河文化精神,并成为引领华夏儿女投身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区建设的时代精神,就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进行兼有针对性、开放性的思想文化理论研究,并由此实现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文化精神的对接,共筑当代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4、加强资源整合集聚发展

黄河文化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越的文化资源优势,如何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充分展示出应有的价值和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也就成为今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精神,必须充分发挥出黄河文化资源优势和在当代文化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这就要求必须跨越文化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众所周知,黄河流经区域广泛、文化遗产星罗棋布,不仅在不同地区分布不均,而且时间跨度大,距离跨度大,资源整合发展难度大。从空间维度来看,黄河文化资源分布整体不均衡;从时间维度来看,文化资源的时间跨度大,分布分散,时间跨度大,造成同质或相近性质的文化资源难以整合,无法实现当前文化资源利用的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发展模式。因此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对整个黄河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协调与管理,通过独特的文化创意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沿黄地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协调性发展。

5、加强黄河文化精神的产业化表达

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文化内容,认真挖掘提炼黄河文化精神的时代价值并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使优秀文化精神得以传承和弘扬,让人民群众得到精神滋养。要把黄河文化精神融入到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中。在发展文化产业时,要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等文化品牌塑造中融入黄河文化精神标识。要大力倡导健康的生活情趣,努力发展高雅的艺术形式,不断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来生产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和审美趣味的黄河文化产品;要利用当代新科技手段创新黄河文化的传承创新路径,以网络信息技术进行黄河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同时大力开发新的传播渠道,以视听娱乐、游戏电影、演艺观赏等方式展示新时期黄河文化精神。要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将黄河沿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通过沿黄旅游经济带建设,打造出独具黄河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实现中华文明文化的探寻之旅。努力推进精神文化的产业化表达 使当代黄河精神渗透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环境”的全过程,将产业文明的成果转化为并渗透到人们物质享受与精神享有的各方面,推动黄河文化精神的繁荣发展。(郭海荣: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