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内陆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四个坚持”

2021-06-10 17:23:55 来源:映象网

[摘要] 新时期,围绕内陆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在创新发展思路、激活发展动能和优化制度环境方面进行着力,做好“四个坚持”,形成内陆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当前,我国正在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陆地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条件日趋成熟。扎实落实好《建议》作出的科学部署,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重要着力点,对推动内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形成高质量区域协调新格局发展意义重大。新时期,围绕内陆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在创新发展思路、激活发展动能和优化制度环境方面进行着力,做好“四个坚持”,形成内陆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摆脱路径依赖。内陆地区有传统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要主动适应宏观经济的新格局、新趋势,厚植发展基础条件,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新动能培育的重要突破点。要在准确研判世界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潮流和趋势的基础上,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和发展主动权,摒弃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坚持以创新驱动作为推动内陆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根据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标准,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先导性、跨界融合性、高成长性、强辐射性、发展可持续性等特点,注重“战略”和“新兴”有机统一,统筹近期发展与远景目标高效衔接,打造创新驱动功能突出的战新产业集群,加快形成高端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内陆地区的主导和支柱产业,使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内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坚持因地制宜,培育一批发展极核。全国层面上,要统筹好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关系,做好全局规划和地区协调,统筹好产业自主培育与承接产业转移,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航空航天、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发展壮大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着力破解区域间产业趋同、同质竞争、中低端产品供应过剩等问题。中部地区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优先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相关产业,如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等;西部地区占据较好的资源优势,着重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在地方层面细化上,新兴产业布局规划的制定,要突出区域现实条件和潜在优势进行错位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构建完整产业链条,选择在本地区有基础条件、能够取得率先突破的细分产业进行优先发展。比如贵州大数据产业、四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青海生物产业、湖北新能源汽车产业、陕西新能源技术产业、河南航空产业等。要培育壮大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地区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提升成都、重庆、武汉、郑州、西安等为代表的战新产业发展极核,形成区域乃至全国的产业影响力,以点带面,有效辐射带动内陆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催化战略叠加优势。面向“十四五”和二〇三五年发展目标,我国内陆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虽可能面临长期挑战,但也蕴含着强劲的后发优势转化潜能。内陆地区要抓住科技爆发与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着眼前沿领域、颠覆性技术进行全方位布局,推动产业主体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要持续夯实新兴产业基础,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确保产业安全及未来领先优势,为未来产业发展积蓄强劲势能。要注重产业发展与战略平台有机互动,立足区域战略条件,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区域战略,发挥好中西部地区自贸区、自创区、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等战略平台联动效应,利用好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资源,更大范围、更多维度地催化内陆地区战新产业发展集成创新,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坚持协同创新,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内陆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对标沿海发达地区,以补齐创新短板、优化产业生态为方向,不断提高协同创新能力。要注重业态融合和产业链协同,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在内陆地区打造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要重视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服务各方协作的思路,面向智能终端、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领域,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开展协同创新,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生态系统和供应链体系。要突出产业政策有机衔接、高效协同,建立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协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制,加强产业、财税、金融、土地、投资等政策协同配合。要注重优化产业发展生态,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审慎包容的创新生态,如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构建多元创新型资金支持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推动生产要素实现高效流动和合理配置。

(胡红杰 河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