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2021-01-28 11:47:09 来源:映象网

[摘要] 河南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着文化文物、传统文学、地理交通区位、经济均衡发展等自有优势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项目等显著成绩,以此为基础关注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要求的供需匹配路径,认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需要满足人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需求,提高人民对公共文化场馆服务的参与程度,并推进人民对公共文化网络服务的大数据共享。

《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实施一批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河南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着文化文物、传统文学、地理交通区位、经济均衡发展等自有优势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项目等显著成绩,以此为基础关注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要求的供需匹配路径,认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需要满足人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需求,提高人民对公共文化场馆服务的参与程度,并推进人民对公共文化网络服务的大数据共享。

满足人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按照“需求导向、分工合作、共建共享”原则,以河南省所拥有的历史文化文物资源为基础,以民间传统文学、红色历史文化、黄河文化为亮点,以共用或整合设施的方式建立体现时代性、把握群众性、突出地域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园区和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总库。

建立公共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积极探索符合不同人群文化需求的活动内容,以公共文化场馆和公共文化网络作为文化传承与文化服务开展的重要载体,对文化活动的体验方式进行创意创新,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网络宣传标志性文化元素。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与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将河南省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元素和符号通过各类新型宣传媒介规范化加工,并借助互联网、移动通讯网、政务专网等多项传输渠道进行宣传。

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依托科技赋能,利用数字文化资源海量、可加性和易获得性,畅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渠道,有针对性、实效性地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

提高人民对公共文化场馆服务的参与程度

提高人民的参与意识。要在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的基础上,精确提炼公共文化主题,拓展文化作品的内涵与外延,借助声光电或新型数字技术增加表现力和体验感,将文化灵魂深植入衣食住行,以及音乐、游戏、动漫各方面,使文化“活”起来,让参与者直观地触摸到文化的精髓;还要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提炼出具有区域文化符号的特质性元素,加强居民对本省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提高人民的参与能力。要摒除阻止人们参与活动的一些障碍:一方面,培养文化素质可有效增进人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突出“公益性”,即取消或减少相关行政费用、缩短通勤时间、提高停车便利程度,降低人们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成本。

推进人民对公共文化网络服务的大数据共享

建立完整高效的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整合体系。需要树立公共文化信息共享思维,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协同共建”理念,积极应用“大数据”技术,打破文化场馆之间的界限,突破各类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在存储和服务方面的边际,共享文化资源共建过程,统筹非结构存储、云计算等相关工作,建立统一的省级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

建立标准化的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需要所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在识别、编目、分类、存储、使用等相关流程实现标准统一、互相协同,将文化资源按照收费与否分为两类,以免费资源供给人民的公共文化需求,以收费资源吸引企业及相关单位合作,收费资源在版权失效后自动转为免费资源,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合作的公共文化网络服务供给模式。

建立专题性的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库。需要以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为基础,整合各类公共文化信息,利用类化、聚化、可视化、数据集合和融合等技术的应用,对用户的文化需求进行预测和自动反馈,推动文化资源共享内容和用户个性需求之间的匹配,促进文化资源在地市间、城乡间的无障碍传递。

(赵科翔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