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专家:高质量发展阶段亟须提高开放水平

2018-11-28 11:07:38 来源:经济参考报

[摘要] 过去四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其中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每一次重大的开放举措,都会带来很多新的变化和发展。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的“国研智库论坛?第五届年会(2018)”日前在京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等专家表示,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亟须继续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隆国强表示,过去四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其中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每一次重大的开放举措,都会带来很多新的变化和发展。

  隆国强说,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有机遇也有挑战。而开放战略是否正确、开放举措是否得当,决定我们能不能继续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在开放中取得成功。随着国际环境与内部条件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调整开放战略,需要着重考量三方面问题:一是冷静观察所处国际环境的变化,准确把握变化中蕴含的新战略机遇;二是充分发挥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新优势;三是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调整对外开放战略。

  “新时代对外开放战略,要立足于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隆国强提出,今后应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对外开放对象要更加全面,在继续深化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的同时,更加注重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全面的经济贸易合作;开放的空间布局要更加全面,在提升沿海地区开放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扩大沿边地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开放领域要更加全面,贸易与投资并重、制造与服务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重、实体经济与规则治理并重。

  二是打造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处理好对外转移与转型升级的关系;引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进口导向转向开放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服务业要彻底改变“对外开放不足、对内管制过度”的局面,通过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尽快提升竞争力;提高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质量和效益,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资跨国公司。

  三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新的开放战略提供制度保障。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扩大授权,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以改善营商环境为着力点,全面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商签高水平自贸协定或投资协定为撬板,实现以开放促改革。

  四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包括在多边层面参与WTO改革,加快研究并提出中国方案,在区域层面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自贸谈判,加快已有自贸协定的实施进程。

  五是在开放中始终要有底线思维,维护金融安全、资源安全等国家经济安全。

  陈文玲认为,改革开放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改革开放也面对新的严峻挑战,当前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好改的改革几乎已经改完了,难改的依然很艰难。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上层建筑如何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如何适应生产力,才能促使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不会成为制约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因素。近些年来,政府出台了1500多项改革举措,民众的改革获得感普遍增强,但是仍有部分企业和民众认为获得感并不强烈。原因就在于现在的改革触碰到了基本利益,触碰到了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

  第二,在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中,新动能的释放仍不够充分。所谓新动能,必须有冲击力,可以替代旧动能。新旧动能转换的时间越短,生产力解放的力度越大,经济发展的后劲越大;反之,如果时间过长,新动能就会逐渐消失,甚至还未出现就被扼杀。

  对于新动能来说,最重要的首先是理论创新。当前我国很多理论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西方经济学创立时,是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的时代。如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革命时代,新兴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如果理论依然停留在过去,势必无法支撑起新动能;其次是制度创新。我国的制度创新远远滞后于实践。比如,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其“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可能出现偏差;最后是机制创新。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机制,不能仅停留在政府层面。政府可以进行战略和规划对接,但最主要的应是以企业为主体,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只有这样,改革发展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第三,当前全球范围内大国竞争和博弈空前激烈。这种大国竞争和博弈对中国来说无疑是重大考验,而我们的战略以及策略配合能否成功落地,更是对中国走向未来的再次考验。(记者 金辉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